瓷都德化报

2021年06月0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稻则喜

新闻作者:张传捷  发布时间:2021-06-07  查看次数:606次  

◎ 张传捷

“妈妈,我肚子饿了。”这是小时候,我跟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记得上小学时,天天喝着会倒影儿的稀粥,走起路来肚子“哗落哗落”地响。学校一放学,就缠着母亲要吃干饭,母亲搂着我,指着爸爸:“你看,你爸做重活都没吃干饭哦!”

到了十四五岁,我在汤头念初中,一个星期也就五斤多大米,那时正长身体的时候,真是饿得两眼冒金星。现在,常有后辈问我,一天一斤大米还不够吃?说实话,那个年代吃的是咸菜,没有半点油腥,肉、水果、饮料、零食更不用说了。大人干活,一顿能吃上一斤多大米的比比皆是。平时如遇村里有人结婚、生日之事,父母总是让我们几个兄弟轮流去蹭吃,说来可笑,兄弟常常是掰着手推算轮流,一旦轮到自己撮大顿就高兴至极。年过一甲子的人都知道,那时,想吃顿白米饭是件多么奢望的大事,“饿”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烙印也最深。那个年代,我们村里一位老人曾说过:若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叫他去死都愿意。这虽有夸张玩笑之嫌,当然由此可知,那个时候要吃上一顿白米饭的渴望是超乎想象的。

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也是袁隆平杂交水稻推广的第四个年头,一方面高产的杂交水稻播种,一方面落实生产责任制,种子改良了,政策对头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如“好马配上好鞍”,农村一下子家家户户“谷满仓,果满园”。那年,我们全家收成稻谷40多担,是以前生产队分得的粮食2倍还多。母亲看到一大堆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说,这下我们天天都有白米饭吃了。

前天,我在上涌遇到一位70多岁老农,他说,同是一坵田,以前只收180斤稻谷,现在种植杂交水稻可收成800多斤。天啊!按这样测算,现在的产量是以前4倍多。

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荣誉、耻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问题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主抓之事。“仓廪实”更是新中国领导人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毛主席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盼星星,盼月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终于让我们盼到天天吃得上白米饭了,这是老百姓最实在、最看得见、最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大家知道,解决国人吃饭问题,这对于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是何等重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但对是中国的作出重大贡献,而且是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大地悲恸,山河哭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上下,国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中。不舍袁老,报纸、电视、广播、网页、微信、抖音、快手、朋友圈、小程序、微信群、公众号等媒体处处都在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舍袁老,长沙大批市民冒雨排队献花,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中心追悼袁老、夹道泪别袁老,一路齐声重复呼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这样的声音与举动,让我们想到了当年的“万里长街送总理”。我不禁想起臧克家写过的一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天降隆平,百姓不挨饿;国生院士,万民足廪仓。”就用本人发表于泉州楹联学会悼念袁隆平院士的挽联作为文章结束语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