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一中 周思颖
偌大的展厅之中,人头攒动,鸦雀无声。我屏住呼吸,焦灼地等待着。突然,几束聚光灯如迅雷般射出,聚焦在展厅中间,一袭红衫缓缓落下,一尊高大的孔子瓷像跃入眼帘。白,充斥着双眼。
那是“中国白”,温润如玉,晶莹剔透,闪着柔和的光泽。深隧的双眸中透出智者的慧思,微微上扬的嘴角展示师者的和善。一身长衫,稳立如松,双手交叠于胸前,彰显儒者的风范。底座上有四个烫金大字——万世师表。恍惚之中,孔子似乎正手执竹卷,踏云而来。
在这雄伟的瓷雕面前,我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涌流,贯穿渗透于瓷像的每一个孔径,焕发生机,熠熠生辉。
是瓷魂!
我想到了一位长者。三叔公,一位瓷雕师傅。
小时候住在老家大院,白日里只见他细细挑好瓷土,便品茶酌茗,弈棋写字。每次在一旁撞上他的眼眸,就好似被一池平静的湖水所环抱。和善的眉宇间透露出恬淡安适的气息,但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坚毅的力量在强烈闪烁着。
到了夜深人静,万家灯火渐熄之时,三叔公才不紧不慢地点上一柱安神香,缓缓搬出瓷土,再从身旁的柜子中抽出那把略显陈旧的木刻刀,端坐,直盯着瓷土的每一个空隙。猛地一瞬,他操起刻刀,在瓷土上驰骋纵横。推,压,挤,剔,勾,修……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寂静的夜中,天地间只剩下刻刀与瓷土摩擦的声音,窸窸沙沙,仿佛一个悦动的灵魂,在高唱生命的赞歌。孤灯长鸣,明月相伴。第二日破晓鸡鸣,三叔公抬起头,天已蒙蒙发亮。
如此的瓷刻,持续了好几天。紧接着三叔公好似人间蒸发一般,不见踪影。一问,奶奶:“他呀现在正守在窑炉旁呢!”我跑去一瞧,果真。只见在潋滟的火光之中,三叔公正紧站在一旁,手握木柴,双眼聚焦于窑炉,炯炯出神。我蹑着步子走上前,耳边传来低沉有力的声音:“一尊瓷雕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骨有魂,同样也需要经受烈火的淬炼……”那一瞬,倒映在窑壁上的熊熊火苗摇曳跳动着,三叔公的身影逐渐变得高大,直立了起来,仿佛就是一尊瓷雕。
两日后,三叔公手里捧着一个木盒踏入院中,双眼布满了红血丝,却容光焕发。木盒之中,是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那尊白瓷像。
三叔公常说,现在他老了,没办法像年轻时那么制瓷,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我想,传承的不仅是瓷艺,更是闪耀其中的纯粹瓷魂。
从商周时期,德化境内便开始制造原始青瓷,至明清时期,发展进入全盛,白瓷远销海内外,举世闻名。几千年的岁月轮回,沧海桑田,万事巨变,德化窑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每一代制瓷人勇于创新、敢于拼搏、迎难而上的魄力和意志。
在新时代的今天,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工业化、自动化不断普及。年轻一代的制瓷人紧随时代潮流,充分融合现代科技元素,推动德化白瓷进一步发展,丰富了“瓷魂”的内涵。
环顾四周,玻璃柜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白瓷。其中,有一只白瓷鸽,羽翼丰满,展翅欲飞!还有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清末民初苏学金的捏塑瓷梅花,当代苏清河等瓷艺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融合现代科技元素,推动德化白瓷进一步发展,丰富了“瓷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