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1年07月26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西城桥

新闻作者:连江水 张传捷 文/图  发布时间:2021-07-26  查看次数:761次  

近日,路过德化县汤头乡岭脚村,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如一飞虹横跨岭脚溪,在偏远的小山村尤显雄伟壮观。桥名为“西城”,一个小村庄以城为名?是哪里的“西城”——汤头、德化,抑或泉州?从拱桥的宏大规格、桥上大理石被岁月磨损程度及桥身生长的老树来看,隐约可猜测到此桥来历并不一般。桥下的悠悠流水,似在诉说着村庄的沧桑往事……

◎ 连江水 张传捷 文/图

西城桥前世

岭脚村位于德化县西部,村尾的石拱桥很早就叫“西城桥”。相关史料表明,明代之前为木条桥,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建为木质结构桥亭。清时顺治四年(1647年)兵乱焚毁,十六年重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洪水冲垮,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再建单孔石拱桥。

之所以屡毁屡建,并且规格日益壮观宏大,与岭脚旧时重要的地理地位不无关系。

西城桥雄姿.jpg

西城桥雄姿

宋时,剑州路驿道经汤头岭脚北上。这里有《名胜志》记载:“(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上涌),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就是说从泉州这个发达的港口城市前往剑州(南平)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是要避福州大义江之险,而选择经南安、永春、德化,抵尤溪县至剑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就设上壅驿(上涌),从上壅驿往岭脚有一条官府溪石铺通的古道,那么西城桥就是该古道上一座极为重要的桥梁。

此外,西城桥是德化西线的瓷帮古道重要节点。据《海丝闽南·瓷帮古道 》介绍:德化境内有南、东、西三条主要“瓷帮古道”线路。其中,西线经龙浔驿、石山铺、邱店铺、赤水铺、上壅驿,半林铺、汤头铺、汤尾铺、中腰铺等,再由人工挑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经闽江抵达福州台江区“硋埕(瓷市),分销全国各地,有的还从福州港出海。此瓷路因临近古迹口,岭脚到尤溪的古迹口仅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降低了陶瓷交通运输成本,在宋元时期,特别清中晚期颇为繁华。这一点,我们可从德化西半片上涌、葛坑、杨梅、汤头等地明清古窑址众多及德化窑工在尤溪县建“山头窑”从事陶瓷生产得到佐证。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城桥头有一厚实墙基的建筑遗存,疑为“汤尾铺”遗址。

旧时的西城桥俨然是德化西部的交通地标。站在桥上,看着脚下光滑的石板,看着勾连汤头和尤溪的古道,旧时官役往来、商贾繁忙、游子奔走、挑夫接踵的情景不禁浮现眼前。


岭脚村昔日

一座乡村水尾桥名称“西城桥”,顾名思义,早时德化县岭脚极有可能就叫“西城”。取名的由来,或因岭脚地理位置是德化县西部边陲,又因乡村繁荣如小城,故叫“西城”。时到现在我们仍可从中寻得昔日此地繁华的印记。

据老人传说,岭脚村很早就有古街道,位于现旧街路仔一带,路面由溪卵石铺成。街道长约100多米,宽3米多,两边有店面近20家,盐店、布店、糖店、酒坊、药铺、客栈、染坊、餐饮店、打铁铺及日用品店,有戏班子常驻于此,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在岭脚村水尾山坡上有个叫“瓷窑垅”的地方,山上有成片的白瓷、青花瓷片及匣钵等烧瓷器具。有些青花瓷碎片,画工娴熟,发色青翠欲滴。二三十年前,村民轻易就能到山上捡一两个完整的匣钵当“狗槽”。村人还称,当时的水碓在离此地不足百米的岭脚溪边。一个以瓷窑为名的地方,到底有几条窑已不可考,但此地曾因瓷而生、因瓷而富却是不争的事实。

瓷窑垅的瓷片.jpg

瓷窑垅的瓷片

瓷窑垅一角.jpg

瓷窑垅一角

清末,英国传教士到岭脚村传教,见此地生活富庶、交通便利,还在此地特意建起教堂,教堂占地近两亩,至民国2年(1913年)基督信众达30人。此外,在岭脚过岭、荇坑等自然角落发现大量的旧宅基地遗址和多处石灰古墓,规模宏大,这些都佐证了德化县岭脚村过去的繁荣与昌盛。

据德化地方志载,宋时在岭脚村设有汤尾关,明朝改汤泉隘,负责官方交办的边防检查及关税征收等事务。这里成了从泉州北进尤溪乃至闽北的重要关隘,往来官民商旅常要落脚于此。这样说来,旧时岭脚的繁华也就顺理成章了。

即便民国时期,此地仍不失德化境内富庶紧要之地。国民11年(1922年),匪首、民国德化县长苏万邦在西城桥古驿道边创办“怀远学校”。校内设6个班,在校生达170多人,教职员13人。学生来自尤溪县的坂面、中仙和大田县曾村及本县的葛坑、杨梅、汤头、上涌、大铭、春美等周边乡村。一个边陲乡村有如此的办学规模,堪称奇迹。

解放初期,岭脚依旧是很特殊的存在。1951年1月全县设为7区1镇54个乡,岭脚村为民主乡,辖岭脚、格中、汤垵三个行政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岭脚开通客运,陆续开办国有、集体、私营企业10多家,如县松脂收购站、造纸厂、化工厂、车木厂、焦油厂、发电厂、锯木厂、邱埕铁矿等。那时,汤头乡干部称岭脚村为“小香港”。

现在,村里还延续逢7为圩日的习俗,这或许是德化唯一还开设圩日的村了,只是繁华已不复当年。

西城桥今生

后来,随着大宗物资交流更加频繁,西城桥已承载不起时代发展速度与重量的需要,大宗陆运物资改用公路运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高速公路开通,国道、省道、县道的提级改造,岭脚沟通外界的道路大部分还依仗两车道的公路。偏离了交通要道的岭脚,旧时的官道必经地俨然是被现代社会忽略的犄角旮旯。当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当下,众多偏远乡村的缩影。

旧时官道.jpg

旧时官道

旧街道仔现状 (2).jpg

旧街道仔现状

旧街路仔确实老旧了,只有命名为“旧街路仔”的门牌还保留着旧日的体面。岭脚早已没有“瓷窑”了,这是很久以前的即成事实。教堂还在,基督教徒还有一些,外国的传教士久已没到此处传播“福音”了。学校、工厂也顺着人流流向城市。圩日还在开圩,圩圩都是一些熟悉的老面孔——本地的,还有尤溪县坂面的永坑、山岩和大田县梅山的卓坑里、雄峰一带村民。

今日基督教堂.jpg

今日基督教堂

历经数百年的西城桥,岿然不动,把这一切沧桑际遇看在眼里。

今年初夏,到了岭脚村,特意去水尾看看西城桥,还带了钢尺测量了一些桥的数据。

经现场测量,西城桥离水面高8.30米,桥面宽3.70米,溪水面宽15.00米,石拱桥面长(含引桥)53.76米,拱桥坦弧大理石每层按7块与8块“工”字型错开干砌,共105层,约787块,拱桥坦弧长约26.06米。几百年过去了,西城桥经历了多少地震破坏,多少洪水冲刷,多少风霜雨雪,始终巍然屹立。一桥飞架,气势如虹,我们不禁被古人高超的造桥技术所折服。

西城桥下.jpg

西城桥下

面对桥身,弧形大理石底部表层长出不规则的青褐色石苔,像一位布满老年斑的长者,诉说着其年代久远的故事;石缝十分紧凑,没有半点分离倾斜之迹象,石缝间生着几棵阔叶林木,但丝毫不影响石拱桥坚固程度;站在桥下,清风徐徐,溪水哗哗啦啦,悦耳动听,令人心潮起伏。

西城桥为何而建已不言而喻了,那么谁建了西城桥呢?据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山川志载:此桥重建于亁隆十一年十一月,庠生苏廷望,里人王仕卿、周天作、黄国辅募捐,时任知县为鲁鼎梅。都说建桥修路是功德事,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座桥托起了一座村庄的百姓生计,承载着一段德化人民向外开拓的故事。

一座桥的本意是沟通地域,无形中它还勾连着历史。

现在,已少有行人在西城桥上经过了,它已逐步淡化了它最初的交通功能。可它说什么也不似桥下的东流逝水,岭脚的往事及德化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还留存在桥上,散轶在桥身的石块与石块的缝隙里,等待有心人去倾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