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谷仙境”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古樟小镇”田园风光惹人醉,“温泉小镇”舒适怡然自得,云龙谷峡谷风光旖旎……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我县聚焦全域美景,发挥乡村特色,激发乡村活力,精准扶持,建设美丽乡村,谱写乡村振兴“进行曲”。
化闲置资源为经济效能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穿梭在雷峰镇瑞坂村村民陈玉馨的梨园中,一棵棵梨树结满了翠绿的德化梨,阵阵果香味扑面而来。“今年的德化梨品质特别好,特别是近期连续长时间在高温天气‘沐浴’,德化梨甜度很足,汁水也很多,脆甜爽口。”瑞草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陈玉馨说。
德化梨迎来丰收季
曾经,这里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2003年,陈玉馨开始尝试种植德化梨,最初只有100多棵梨树。“那时候觉得有点少,既然决定做了,就要做出样子来。”陈玉馨说,“而且土地荒废着也很可惜。”因此,他将这片荒废的农田和山地重新开垦出来,扩大种植规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农场共种植德化梨60亩,近1200棵梨树,嫁接包括翠玉梨、翠冠梨、丰水梨、雪芬梨、黄花梨、蜜雪梨、黄金梨、华山梨等8个品种,年产量可达3.6万斤,可增加年收入10多万元。除了种植德化梨,陈玉馨还养殖3000多羽德化黑鸡,种植120亩油茶,鸡粪可做有机肥料,种养结合,一举多得。
昔日荒山变成梨园
在瑞坂村,让土地“闲”不下来,陈玉馨不是个例。目前全村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1家,围绕瑞板村打造 “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目标,推进瑞坂火龙果、百香果、向日葵、德化梨、有机水稻的规模种植,创新开发百香果、火龙果、德化梨、瑞坂蜜柑、稻虾共生等农耕体验、带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阳光1+1”照进红土地
大溪村地处德化、永春、仙游三县交界处,距离德化县城40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也有18公里,是龙门滩镇仅有的少数民族(畲族)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2019年以前,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
大溪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黄谷莹 摄)
2019年,大溪村积极参与“阳光1+1+1(社会组织+老区村+企业)牵手计划”,与泉德商会结对子,共同在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产销平台、关爱留守老人及民生保障事业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老区村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19年底,泉德商会带头,大溪村民郑文国、郑增加等人一起到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中草药种植基地参观考察,学习种植技术,为村里产业发展找明了方向。去年初,郑文国等人合计成立盛裕种养殖合作社,开始试种20亩温郁金。当年就增加收入近5万元。今年,村里更多村民加入种植行列,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群众致富的路子更宽了。
除了发展产业,大溪村还紧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推进总投资2050万元的湖洋溪大溪段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投入1800多万元的湖洋溪大溪段防洪工程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拆除整治房屋1500平方米,立面装修中心村3000平方米。
近年来,在泉德商会的帮助下,大溪村争取到上级资金400万元,用于通村公路提升和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大溪村至长廊格5公里公路已拓宽至6.5米,全村公路均已实现水泥硬化。这两年,大溪村将目光投向了大泉州,正谋划如何更好地接上秀永高速路网,“拉近”村庄与泉州中心市区的距离。
大溪村的发展模式,是德化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县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3个老区村与10个社会组织以“阳光1+1”形式成功牵手结对,因地制宜实施多领域帮扶,生成项目30个,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奏响乡村振兴协作曲
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县列入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共50个,其中省级试点村13个、市级试点村18个、县级试点村19个。近年来,我县紧扣乡村振兴主旨纲领,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点,抓好试点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制定出台《德化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及奖励标准》,2020年以来,全县新增省市级 “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家庭农场示范场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家、休闲农业示范点(村)3个;培育发展省市龙头企业20家、泉州市“百千”增产增效行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12家、乡村旅游线路18条。
持续打造宜居环境。制定出台“一清二整三美化”实施方案,2020年县财政拨付1500万元专项奖金,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等措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评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狠抓文明乡风建设。2020年以来,我县以“瓷名天下 爱满德化”为主题,全省首创爱心幸福城,提升文明城市精神高度及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除此之外,我县还持续开展“十大移风易俗村(社区)”“十个移风易俗示范点带头人”评选;结合各乡镇墟日赶墟人口集中的特点,推行“墟日文化车”流动服务,开展百场流动文艺展演,为群众提供“点单式”“定制式”服务。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建设。推行全员坐班、驻城返村、轮值坐班三种服务管理模式,完善村级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全县经民主议事协商确定事项340多项;深入开展法治建设“三级联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法律进乡村”活动,选拔“法律明白人”1702人、“法治带头人”217人;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立县乡村235个调解委员会、13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和5个企业调解委员会;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18个乡镇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