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执刀,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刀迹时而清晰细密,时而粗犷有力……在德化飞天陶瓷研究所工作室,端坐在操作案前的郑雄彭,时常全神贯注到将自己也变成了一尊“雕塑” — —从事陶瓷雕塑创作近30年,这是他的工作常态:七八个小时里,活跃的只有他的雕刻刀和专注的眼神。
相比“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头衔,郑雄彭更喜欢陈述自己跟随德化当代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学艺近20年的收获。在瓷都德化,瓷雕技艺与人文氛围的薪火相传,使他逐步领悟对“何派” “苏氏”艺术的精髓,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郑雄彭雕刻作品 《 筑梦 》
师从大师,专注传统
在飞天陶瓷研究所的展厅内,有一件引人注目的瓷雕作品《披座观音》。这尊观音,人物神态祥和、衣纹自然飘逸,给观者一种由外而内的美感与意蕴,展示出郑雄彭雄厚的技艺水平。2009年,他在故宫观摩了明代巨匠何朝宗的《披座观音》原件,萌发了临摹的灵感。
“何朝宗是德化瓷圣,传统瓷雕艺人都临摹过他的作品。因为陶瓷的制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加上不同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各有千秋,临摹作品的内在神韵也大不相同。”郑雄彭说。
历时两年多的创作,郑雄彭的《披座观音》经过了60多次修改,中途也请师父苏清河进行了指导,最终成为他传统瓷雕的代表作品之一。观音、罗汉、弥勒……20多年来,郑雄彭创作了成百上千件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从神仙佛像、古今人物到器具器皿,题材虽然包罗万象,但大多离不开“传统”二字。
由于自幼与瓷结缘, “传统”血脉深植在他身上。 “小时候,我父亲在德化陶瓷一厂工作时,我就经常跟着他进出瓷厂,看到了许多老艺人塑造的观音、弥勒等传统瓷雕作品,都是那么活灵活现。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该有多好!”郑雄彭回忆说。
耳濡目染之下,从小立下的梦想很快发芽。1992年,年仅16岁的郑雄彭进入德化技术学校陶瓷专业就读。三年后刚一毕业,他就与哥哥郑雄伟一起创办德化飞天陶瓷研究所,匠心之路由此发轫。
为创办飞天陶瓷研究所,郑雄彭的父亲托到苏清河门下,请他担任研究所的技术顾问。上世纪90年代末的德化,虽然从事传统“何派”瓷雕创作的人屈指可数,但老一辈艺人对年轻一辈不吝指点。作为德化当代陶瓷界的代表性人物,苏清河擅长陶瓷雕塑技艺,并精通陶瓷原料配置直至烧成等一系列全面技术。在苏老的悉心指导下,郑雄彭的陶瓷制作技艺突飞猛进,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瓷雕技艺。
《披座观音》《福慧观音》《大慧观自在》《大寿星》……多年来,郑雄彭在深刻领悟和把握“何派” “苏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艺术理念,创作出各种题材系列作品上千种,并多次在国家、省部级专业评比中获奖,数十件作品为各大博物馆、珍品馆收藏。
对脸部进行细化雕刻
钟情飞天,植入文化
在去年底举行的全国行业职业(陶瓷行业)技能大赛中,郑雄彭凭借作品《筑梦》获得陶瓷雕塑工(职业工种)比赛第一名。
作品夺冠离不开文化元素的融合与植入。 “《筑梦》以飞天人物、祥云底座为主体,并在衣服纹饰等部分融入万里长城、神舟飞船等中华符号,将‘飞天’这一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元素,通过‘德化瓷雕’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载体进行表达。”郑雄彭介绍说。
在飞天陶瓷研究所展厅,参观者会发现,《飞天》《反弹琵琶》《盛世清音》等许多作品都与“飞天”主题相关。飘曳的衣裙、飞 舞 的 彩带、凌空翱翔的形态,无不给人一种仙姿绰约之感,也让人感受到郑雄彭对飞天文化的情有独钟。“飞天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我喜欢研究飞天文化与传统陶瓷雕塑的技艺,并通过飞天文化与陶瓷艺术创作的相融共生,以‘飞天’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陶瓷艺术的创作内涵。”郑雄彭说。
为将德化陶瓷与敦煌飞天艺术结合在一起,郑雄彭曾专程到敦煌研究院学习交流,向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请教。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郑雄彭创作设计了上百款飞天作品,他的飞天题材瓷雕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流畅的线条、虚实的对比运用和装饰夸张的形态表现飞天灵动优美的韵律、飞腾向上的力量,塑造寓意美好、形体俊美、身姿飘逸的飞天艺术形象。立足德化陶瓷历史和文化,郑雄彭还研发创作了飞天凝玉瓷雕、飞天青花瓷、飞天釉下彩、飞天御晶瓷等数十个系列陶瓷艺术珍品。 “德化陶瓷雕塑文化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深耕传统陶瓷雕塑,把德化传统瓷雕的‘何派’风格做好,把我师父苏清河的手艺传承发扬光大。”郑雄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