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连江水
五开间,燕尾脊,黛瓦白墙,大厅、大 房、六扇、过水、凤翅、书院、护厝、后落、下 落……典型的清代闽南合院式民居,在闹 市里,蛰伏静处。
从龙南街拐进一条小巷,这座老屋沉 陷在高楼的包围之中,恰似城市突然打开 一个天井,让我们在水泥高楼丛林间,脚踩 大地,头顶蓝天,尘埃在阳光的缝隙里飘 荡。如闲暇之余听长者絮叨,时代的白云苍 狗,城市的陈年往事,在一间间晦暗的房间 涌动。
听说,这是寡妇建起的房子。李仪娘, “玉洁水清,矢志寡守,勤俭居家,严威训 子,所承比□□福全洋遗业,不但克守无 乖,更弥家计愈进,于乾隆三十八年鼎建后 裕堂,四十五年又建钟瑞堂”。塔雁林氏家 谱清晰记载着,算来这老房子距今已有240 多年了。
听说,钟瑞堂建好之后,曾听从邻居建 议,调整过坐向,原本是望向溪水流去的方 向……
下落有两间店面,代杀鸡鸭,弥漫着街 市角落的生活气息。大埕里一株十八学士 茶花,碗口粗大,开花时定当珠光宝气。脚 落里放着一些四方箱子,那可能是一个个 等待上闸的电烤炉。有些房间释放着特殊 气息,那是一间彩绘工作室,再往深处望 去,瓶瓶罐罐,色彩斑斓。早些时候,我还见 过墭模碎块压过的黑瓦,碎瓷片与田泥夯 出的黄土墙……
现在大厅高大敞亮,巨柱粗梁,厅头之 上书写着“钟瑞堂”。右边这头,号“金陞”; 居左这头,号“金兴”。现在钟瑞堂后人还这 样叫着。“金陞”是一个商号?是陶瓷商号还 是彩绘世家?钟瑞堂是一座“瓷房子”?两百 多年时间太长了,留给钟瑞堂后人的终究 是模糊记忆。
历经岁月风霜之后, 钟瑞堂缄默不语。
后辈的寻寻觅觅
一整天,林晓芳呆在“金陞”的大房里,翻翻找找。天 黑时,从偌大的房间里走出时,她一边挠着瘙痒,一边面 露微笑。
“缺什么来什么!”她心里跳出了这么一句话。在这 里,她找到了一些故纸头——“街路阿公”的插图、手稿、 老照片、工作手册……被她从一摞落满灰尘的书本抖了 出来。比预料中的收获更多,有些资料记录着陶瓷配方、 绘画技巧、烧窑技艺,钟瑞堂这种遭了几次贼的老房子还 给她留下如此珍贵的资料,当然一般的贼也不会惦记这 些。从这些资料中,“街路阿公”的形象从一个彩绘名艺 人,慢慢丰满成一部德化瓷烧技艺的“百科全书”。
那天,她感觉自己走进亲人的怀里,走进了一位做瓷 人的斑斓世界。 “
街路阿公”即晓芳的爷爷林质彬,德化瓷厂陶瓷彩 画艺人,曾是德化瓷厂工会主席,彩画组负责人。之所以 这样称呼爷爷,小时候林晓芳住在樟树头德化瓷厂的宿 舍里,爷爷住在龙南塔雁一带,那里可是名正言顺的“街 路”,有时跟父母称“街道阿公”。老房子飘荡有关瓷的记 忆。
当然,这次的找寻晓芳也是心存遗憾的。她没有发现 爷爷的彩绘陶瓷作品,也没有发现“林記金陞”款识的陶 瓷。
到哪找寻林记金陞的历史印记,一直萦绕在晓芳的 心底。
她托人找到当年电视台拍摄的爷爷电视影像,从德 化陶瓷博物馆找到爷爷手绘的雪景挂盘。有一段时间,她 常去逛古玩店,就为找寻林记金陞款的陶瓷。在新秀园工 作室展厅,她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整理展示家族陶瓷情缘, 仅是从谱志中整理出文字就不知要花费多少精力。她正 策划拍摄一些小视频,记录“瓷房子”的如烟往事,自己逼 自己当编导,下笔凝重迟疑……
听说,记得早些年曾有几块破瓷盘被丢弃在墙角,上 面就有“金陞”的字号,早就没了踪影,她为些惋惜了很 久。后来,有人告诉她,林质彬曾向德化瓷厂陈列室捐出 二三十件陶瓷作品。德化瓷厂是解散了,陈列室里的东西 现在在哪,会不会被陶瓷博物馆等地方接收?
她希望,在某个地方一定会有祖上传下来金陞瓷或 “瓷房子”的零星遗存。
林晓芳,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 协会会员,德化瓷画界的翘楚。
“确实的,德化彩绘这块相对比较弱,你是想要接续 瓷画的根脉,才如此不停地找寻吗?”
“这是部分原因吧。最初是因为某个私人的有关德化 瓷厂的展览,竟然没有我爷爷只言片语的介绍,我父亲看 了郁郁寡欢。作为女儿,我想了父亲一个心愿,做一个可 有可无的证明吧。”
晓芳的话,又一次碰触了我的软肋。
林晓芳彩绘作品
林晓芳工作照
林晓芳彩绘雪景作品局部
父辈的缤纷回忆
早些年,钟瑞堂前是一大田地,屋 前一条路通往草埔尾,一条大水渠从 屋后绕过去,再往后就是浐溪。白天坐 在大门口,近处是程田寺,远处是观音 岐;夜晚枕着哗哗的水声入梦。
这样的老场景,晓芳的父亲林振 煌记忆犹新。爷爷有六个儿子,振煌、 建良、振昌、建强四个孩子继承了衣 钵,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父亲 排行老二。
她父亲还记得,当时他在德化瓷 厂被市局来的人远远地观察的眼神, 而后是一纸调令去了泉州。现在从警 察队伍退下了,他再次拿起了画笔。在 技艺上,这对他而言并不是难事。当 年,他从德化瓷厂被市局调走,说是完 全搁笔,那倒未必。有时就画作案现 场,准确之外,如果能漂亮点,那岂不 是更好?
现在,林振煌拿枪的手,重拾彩 笔。山水画,画的是山水,画者如身临 其间,还是旧时的笔法,还是在瓷上画 画,还有他父亲的影子。晓芳能感觉 到,父亲是在画年轻时的记忆,画现在 的生活,也画下了一丝丝留恋和缅怀。
林振煌记得,他们兄弟并排坐在 钟瑞堂前的小路边画画的早晨,画纸 上,太阳初升,庄稼生长,远山绵延到 观音岐山顶。
年届六旬,长发飘飘。这是他给我 的第一印象。
“观音岐的山角有个白色缺口,是 挖瓷土时留下的,坐在大厅就看得 见。”林建良是晓芳的四叔,谈起老屋, 往事历历如昨。
林建良父亲从小就狠教儿子绘画 基本功,最开始用毛笔画线条、打圈圈 之类,跟“贝多芬画鸡蛋”一样,看似简 单,其实不易。他在每一根笔管的上面 绑上一节铁条铜棍,习画者要用更大 力气和耐心执笔,习成之后用笔更加 稳重沉着。
“崇拜知青,他们都是有本事的 人。”林建良年少时常跟朱煌年、陈世 哲、杨涤沯等知青交好,从他们身上学 到不少本事,也是在那时知道了素描。 有时,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坐在钟瑞 堂前的路边对着远方画画,那时有徐 艺星、颜俊卿等一帮同好。有时,看到 父亲在画瓷画,他们围过去,老人家总 会不时点拨一二。
高中毕业后,他曾到文化馆帮画 陶瓷标本。再后来,建良随父亲进了德 化瓷厂,名堂是“带子学艺”,从此走上 瓷画之路。刚进厂那会儿,夜晚厂里不 少年轻姑娘小伙子都来看他画画,时 间点一到,林质彬就会劝他们准时回 家。
长发飘飘的少年,现在已是白发 渐长。想起这些事,现为福建省工艺美 术师的林建良不由得轻叹流年似水。 钟瑞堂的下书院,林建良设有一 间工作室,五颜六色的颜料,五彩缤纷 的瓷画,秃或没秃的毛笔,充塞其间。 瓷画落款“逸之”,这是他的自号,跟他 的长发很配。
五叔林振昌,现在主要从事人物 雕塑,在钟瑞堂有他的小作坊。小立方 窑,电闸一拉就可烧上一窑。
小时候,他也曾画过陶瓷。记得, 一盏摇曳的油灯下,映着泛白的陶 瓷,他们就坐在“后落”小屋里,一笔 一划地勾勒着。有时也选瓷。“哐”的 一声,一些画坏的或烧坏的陶瓷就往 窗外丢出去。“哐”,现在每每走过那 个窗台下,那个声音总在回荡,他赶 紧多看几眼。虽说那里已是平滑的水 泥地面。
“后落”右手边楼梯上去最后一 间是父亲的画室,半夜起床常可以看 到橘黄的灯光从画室的窗户投射出 来……
有时,你不得不相信光的力量,它 不经意间已越过时间界限,穿透人心。
林振煌工作照
林振昌工作照
林建良(右) 在钟瑞堂与朋友探 讨画艺
祖上的点滴故事
晓芳清楚地记得,她的毕业作品是在爷爷的画室完成的。 画的是《听耳机的女孩》,她记不得爷爷或者父亲有没有指导 过,但在大画室里画画是很舒服的事。总之,那幅画后来被学 校收藏。
现在那间画室已是大伯的产业,布局早已变样,要想找到 旧时模样,只能从电视台拷贝的视频影像找回一些感觉。
“我祖上四五代都是画瓷,母亲也画瓷。旧社会女人不能 去工场,只能在家里画。我三四岁就能帮点花心,做辅助 工。……”视频里,爷爷絮叨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慢条斯理,如 同画室里赭色颜料,沉稳内敛又不失热情。
如果不是这段影像,晓芳也不清楚自己祖上几代都是画 瓷画的。听大人说过,太太爷林章宽曾带着太爷爷林克洞到处 画瓷。有次远到永春介福打工,晚上住在一民房里,一夜难眠, 因老虎扒拉了一夜的大门。那时,画瓷通常还要会烤花,有时 还得自己动手砌小柴窑来烤。林章宽曾告诉后人,驾云亭下有 彩绘的颜料矿,哪几样跟哪几样配在一起,能配出想要的颜 色。具体怎么样,林晓芳就不知道了。
晓芳手头有一只老竹篮,篮底有一行墨书“林記 金陞”,听说当时的颜料就装在篮子里。祖上就这样 挎个篮子,足迹遍布四乡五里。
“1958 年德化瓷厂设立研究室,任命林质彬当 组长,负责雕塑、彩画制坯、瓷土配方等研究。”老旧 影像的诉说,有一种悠长缥缈的意境。林质彬在彩笔 飞舞的环境下长大,练就一身彩绘本领,从钟瑞堂这 座瓷房子出发,成为德化乃至省内知名陶瓷专家,并 带出一条德化陶瓷色彩斑斓的道路。1992 年《德化 县志》载:1985 年全国陶瓷产品同行质量评比,德化 瓷厂林质彬的新彩《雪景挂盘》等均获优胜产品奖。
就是这一座老房子,走出一代代瓷画艺人,正走 向更为广阔的舞台。这在以雕塑艺术为胜的德化尤 为可贵,无疑是众多瓷房子里色彩最为鲜艳的一葩。
现在的钟瑞堂已修葺一新,保留着旧式格局。屋后的粉刷 过墙体特意框出两处老墙体,突出了土墙上白的、青的、蓝的、 灰的等斑斓耀眼的瓷片——我分明看到土墙之内蓄藏着一个 彩绘家族的百年荣光。 (图片大部分由林晓芳提供)
德化陶瓷博物馆收藏的林质彬雪景挂盘
林质彬设计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