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9月12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化县深化精神文明创建

新闻作者:吴朝烨 吴有森  发布时间:2022-09-13  查看次数:1093次  

【第六届泉州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 

张璋尧: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他42年行医为民


 再次见到张璋尧,他显得精神许多。虽已两鬓花白,脸上带着些岁月的风霜,但当为病人诊断时,他眼神中总流露出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

张璋尧,是南埕镇西山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村里人都叫他老张,行医42年,老张是周边几个村的常客,村民道一声“老张”,总有着自家人的熟络劲儿。

选择留在村里服务病人,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村里人缺医少药的困境便时常笼罩在张璋尧的心头。与他同村同岁的一个少年张文星,当时因父亲得了肝硬化、肝腹水而无法劳动,全家八口人依靠当时七十多岁的祖父种地维持,生活分外艰难。像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甚至与张璋尧生活在同个屋檐下的一户人家,家中也有因关节疼痛无法下床的老人。

接触得多了,这些因疾病折磨而痛苦的老人在张璋尧心底留下了深刻记忆,也让他对治病救人有了迫切的渴望。

有了渴望,便有了方向和意义。把时间拨到1975年,那年张璋尧到雷峰中学读初中,时任语文教师的林多浅时常在课后时间去碧潭、马鞍格等偏僻角落采摘草药,将其制成药物免费赠送病人。这一路徒步几十公里,中途便在张璋尧家中休息一晚。

张璋尧在向林多浅请教课业时,慢慢接触到了中草药,“有次找老师请教问题,看到他在宿舍晾晒草药,就好奇问了问。”

这一问,却为这个年轻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紫花地丁、金银花……张璋尧至今仍记得,那天在老师的宿舍里,初次认识的中草药。

就这样,在林多浅教导下,张璋尧多了一门中草药“选修课”。到了第二年,张璋尧便时常在课后跟随老师一起进山采摘草药。春来秋往,张璋尧初中毕业后,便进入当时的乡卫生院学习,1980年开始回村当起了“赤脚医生”,一边从事农活,一边兼顾着行医,同时跟随村里一位老医生继续学习。

“小时候我就明白村里没条件,生了病很麻烦,一些生病的老人很可能过些时日,就再也看不到了。”张璋尧为我们讲述当“赤脚医生”的初衷,当时村里患病的老人往往是赶到隔壁村请“赤脚医生”帮忙治疗的,他们是打心底里钦佩和尊敬“赤脚医生”。

在那样一个“缺医少药”的环境中成长,又幸运地学到中草药知识,刚毕业的张璋尧心里有了想法。

“从那时起,药箱就成了我的‘老伙计’。”一只不太规整的小木箱,侧面工工整整贴着个红十字……这些年来张璋尧的药箱换了六七个,但他还是对自己的第一只药箱记忆犹新。

有了新的“赤脚医生”,西山村的村民们满心欢喜,特别是当张璋尧用草药帮助一些头疼发热、关节疼痛的老人成功缓解病痛后,村民们都认同,张璋尧是有真本事的。

“头疼脑热不要紧,找张医生去。”渐渐成了西山村村民们的共识。此后许多年,张璋尧在做农活的同时,坚持定期到附近几个村里巡诊。西山村临近的前锋村、高际村和雷峰镇的肖坑村没有诊所和医生,那里的村民病了,都需要他。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刃崖。”这段歌词正是张璋尧数十年行医的真实写照。在这期间,他遇到过许多紧急情况,也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1992年,西山村一位村民因与人纠纷,气急之下喝下一瓶农药乐果。张璋尧回忆,当他接到通知后,立刻背起药箱,狂奔两公里赶到现场,为那位村民催吐、治疗,经过3个小时的紧急救治,终于将他救了回来。随后经过一个星期的调养,那位村民最终恢复了健康。

1994年,前锋村小学的张老师上山砍柴,不小心砍到自己的脚动脉,血流不止。万幸的是,张老师砍柴的地方,就在张璋尧旧诊所对面的山上。“村民听到呼救声,急忙招呼我出诊救人。山里常说‘望山跑死马’,虽然他就在对面山上,看着近,其实要走一两公里的弯曲山路。”想着救人要紧,张璋尧一路疾跑到现场,顾不得喘口气,便拿出工具帮忙止血和包扎。

行医42年来,张璋尧有过很多这样救死扶伤的经历。而这些年来,乡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也渐渐有了改善。

聊到这,张璋尧有些高兴地挥挥手,要带我们去看他的新诊所。就在旧诊所二十多米的地方,深海格40号,上面挂着德化县南埕镇卫生院西山村中心卫生所几个大字。打开门,张璋尧给我们介绍起他的新家伙,崭新的不锈钢药材柜、紫外线光疗器……最让他激动不已的是,卫生所里配备了一台电脑。

带上眼镜坐在电脑前,张璋尧显得有些腼腆。“我还不是很懂用,只会一点。”他说着看向我们,眼中好似又带着渴望。这渴望仿佛和他童年时代眼见周遭人们饱受病痛折磨而无能为力产生的渴望遥遥呼应。我明白,他是不想落后于时代,想学到更先进更科学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好地帮助病人。现在,乡村医疗越来越完善,但仍有许多惦记着张璋尧、指定要来找他看病的人。

“时候不早了。”张璋尧说着看了看表,转身收拾一下,背上新药箱就要出诊,这次是去为一名80多岁患有类风湿的老人吊瓶。

“您现在药箱里还带着糖吗?”我想起了一件事,赶忙问他。几年前我跟随记者来访时了解到,张璋尧在药箱里常备着糖,以备出诊时翻山越岭体力不支,但这样一来天长日久,他也患上较为严重的糖尿病。

“现在不带咯!”张璋尧跨上摩托车,缓缓驶去,一路望去,皆是平坦宽敞的水泥村道。

这是走向乡村振兴,创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1663054834795879.jpg

张璋尧为患病老人推拿按摩,缓解疼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