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操作自动印花机忙生产
日前,在同鑫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个拥有我县最多自动化生产线的陶瓷花盆企业,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有序忙碌,一条条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呈现一派生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持续积极引导、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坚持“传统瓷雕商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格局,2021年陶瓷产值达450亿元。
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改造陶瓷产业
十八大以来,我县坚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5%,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以上。
据了解,我县大力开展“技术瓶颈”研发攻关,持续开展陶瓷泥料配方、釉料配方、成型工艺、烧成技术、装饰工艺和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同时,不断提升陶瓷产业智能制造水平,自县委、县政府2017年出台推动陶瓷产业跨越发展若干措施以来,企业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和应用逐年增加,累计发放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成型生产线设备补助400多台套。此外,我县不断突破发展高科技陶瓷新兴产业,引导本地企业参与高科技陶瓷项目,持续推进华夏金刚、福杰陶瓷等高科技陶瓷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持续加大高科技陶瓷招商引智力度,誉隆硅材料项目、超细环保纤维材料项目已部分投产;华通信安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项目,总投资20亿元,已动工建设;对接福建莱克石化有限公司投资氮化硅刀具项目也落地我县。
打造研发平台
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新型科研创新平台。
搭建专业研发服务机构,成立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由我县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昆山)智能装备研究院、市陶瓷研究所三方共建,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自主研发了双瓣膜滚压取坯机等6条生产线,推广自动注浆生产线2条、泥料自动套袋机4台;同时,成立高科技陶瓷中试研究院,2021年,联合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厦门大学、合肥工大等开展了微晶玻璃陶瓷、稀土陶瓷釉应用开发、废弃石膏重结晶再生利用等等中试试验3项。此外,2022年,我县对接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德化园区落地,已率先做好厦门大学新材料、智能制造两个学科研发中心等实验室的前期建设工作。
培育企业研发共享平台,我县致力引导企业着力打造特色的科技研发机构,促进企业研发机构面向社会共享,共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服务事项覆盖瓷土加工、原料分析、智能装备、产品开发等领域。
培育创新企业
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我县致力打造创新科技企业梯队,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成长型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创新企业梯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省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68家、市瞪羚企业22家,取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41家。
同时,我县还搭建起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动“孵化+创投”“互联网+”等孵化服务创新,支持该县企业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陶瓷”模式,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全县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拥有创业导师65名,设立680个创业工位,孵化280多家企业和320个创业团队,投入风投资金2700万元,开展各类沙龙、创业培训90期1300人次。
下阶段,我县将大力实施提升工艺创新力计划,今后在传统陶瓷提升、智能装备、高科技陶瓷引进“三新”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清单和创新推广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政策和普惠性支持政策;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树立高新技术企业标杆,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
此外,我县还谋划创建高水平平台,将联合大院大所设立“异地研发机构”,搭建陶瓷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交易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引进厦门大学技术转移泉州中心、中科院深圳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强化创新要素供给,辐射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许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