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04月03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年开荒种地瓜

新闻作者:曾宪校  发布时间:2023-04-03  查看次数:609次  

老家上涌曾坂,土地肥沃,过去都是种水稻,很少有人种地瓜。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生病想吃地瓜汤,我只能厚着脸皮向厝边阿婶讨要几块让母亲解馋。

据传,地瓜,又称甘薯,早先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又叫“番薯”。早时品种单一,分红番薯、白番薯。解放后,农民“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性高涨。1953年冬初,不记得是谁发起,在牛仔洞四五十亩面积的荒山周围开防火路、把山烧了。第二天,农民在规划通道的范围,争先恐后划定开荒地块。随后,每天都有六七十人劳动大军在山上垦荒。我也参与其中。

开荒时得带上一把柴刀、一支镐锄。柴刀用来把没有烧尽的柴草清理干净。然后,用镐锄在表土挖掘一块块宽约20公分、长40公分、厚10多公分的土块,把沿岸垒起来,整成一坵一坵的旱地。垒几块,要根据荒山坡度而定,太陡的话,地岸就高,就要垒高一点,一般也就垒三四块。再把中间的土深挖,后壁的表土挖垂直(正),就成了一坵整齐的地瓜园。第二年初春,农民拿着两齿锄,把地瓜园上带土的柴头、草头敲打一番,晒干燃烧。初步估计当时新垦的地瓜园可种超2000株地瓜。

农民种地瓜也不容易。农谚说“小满番薯,芒种稻”,小满节气,农民挑着畜粪,上山翻地瓜园(俗称翻畲),而后才是扦插上地瓜苗,一般一担畜粪扦插一两百株。两个月后,农民要在地瓜园锄草,第一年很少长草,松松土而已,但壁上的草要铲下掩盖在地瓜茎头,再添上土,以防山鸡啄食地瓜。七八月份,农妇就要到地瓜园采摘地瓜茎头的叶子,继而翻动地瓜藤(茎),使地瓜茎不落土生根,茎对的地瓜才会落头长大。立冬前,再一次把大部分地瓜叶采回。地瓜藤、叶采回可不用担心浪费,切碎了在大锅里焯一下,储藏在大木桶内,可是一年中的猪饲料。60年前我家做一件高0.82米、胸围3.7米储存猪饲料的大木桶,还存放在老屋灶间里,成了我家的老物件。

最麻烦的是赶山猪。我们在顶格坪、下格坪各搭建一座草寮,一个晚上得四个种植户轮流值班,周而复始。值班的人不时在通道上边吹海螺,边敲钟锣,边喊吆喝巡逻。赶山猪,职责分明,谁值班地瓜被山猪糟蹋,谁负责赔偿。山上蚊子多,草寮里用柴草烟熏蚊子。值班人肚子饿了,到自己地瓜园扒几块地瓜在火炉烧烤充饥,没有人乱扒别人的地瓜。

说起赶山猪,有个故事。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时,原晋江地委(现泉州市委)副书记张连,到德化葛坑发动适龄青年报名应征,但群众受国民党抓壮丁之苦惊透了心,不敢报名。张连在日夜访贫问苦中,却不谈征兵,而是讲三国“单刀赴会”“火烧赤壁”等故事,又鼓动大家上山打山猪。有一天,张连带二三十个青年到山上打了一大一小山猪,当山猪扛回葛坑时,围观群众很多。张连:抓住良机当场宣传“要吃番薯要顾山猪,要吃菜要围菜园,要过太平日子要守海防。”大家听了都说是正理。就这样,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应征,父老乡亲也积极支持子弟参军。后来,这个故事在德化流传甚广。

秋收前,家家户户在地瓜园附近挖土洞(土窖),用于储藏保鲜地瓜。那几年,粮食产量大增,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年代,400斤地瓜折算100斤谷子。同时也带动养猪业的发展,地瓜茎叶是养猪的好饲料,猪要宰杀前一两个月,用地瓜做饲料,为猪“供肥”。立冬季节挖地瓜,全家出动,农妇割地瓜藤,大人挖地瓜,小孩搬地瓜,一片欢腾。每户收成几十担,农民挑着一担担地瓜进土洞,个个眉开眼笑。

1958年,全国公社化,大家吃大锅饭。农业生产注重农田,加上“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片地瓜园也到了轮歇地的时间,后来给抛荒了。还好,农民大都已套种油茶树,而今,这片地瓜园成了零星的油茶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