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戴云山脉,崇山峻岭,丘陵起伏,乡村星罗棋布。步入三班镇泗滨村土地……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起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9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
百年沧海桑田,老区已换新颜。如今的泗滨村已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产业方兴未艾,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初夏时节,笔者走近“泗滨夜校”旧址。老房,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裹着时光的回忆。
民国时期,我县新旧军阀混战、干戈不息。三班镇泗滨村经济比较发达,是各股反动势力争夺之地。土匪时常勒索、抢劫、绑架陶瓷商人,当权者贪污腐败,向民众大肆摊派各种捐税,使得陶瓷产业不堪重负,入不敷出。
中共德化支部于1927年1月成立,把我县工农运动推向新的高潮;9月,县城爆发近千人参加的游行活动,抗议各种无理赋税和摊派。泗滨村民扛着锄头、鸟枪,举着红旗,加入到游行队伍中。
1928年春,泗滨成立共产党A支部,颜湖、颜可趋、陈子仙、陈敬明等在三班泗滨小学、永茂堂、昭阳宫等举办夜校,名义上是召集附近的瓷工和农民读书,实际是秘密传播革命道理。到夜校读书的人数由开始时的七八人增加至二三十人。1929年,三班镇成立“永德联乡教育促进会”,一批泗滨村民成为促进会的骨干。他们不仅在本村开展工作,还将宣传革命思想的工作扩展到整个县城和邻近的永春县。9月,泗滨村也正式成立了人民赤卫队。
1932年,以颜湖为书记的中共德化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三班、丁溪、土坂、盖德四个党支部,领导全县的革命斗争活动。在三班建立工会、农会、妇女会等革命组织,泗滨窑工和贫苦农民100多人参加。
当时,国民党当局规定,除了承担已有的税额,“南岭窑”的瓷业工人每烧一次窑还必须向当地政府另缴“窑烟捐”5块银元。南岭共有十七八条窑,每年得多缴纳五百多元。“窑烟捐”名义上是给泗滨小学作经费,实际上是当权者假公济私,将捐款占为己有。
随着混成旅战败解散。1932年,颜湖带着颜泗德、颜礼纳等10余位同志回到泗滨加入赤卫队,经宣传发动,泗滨村几乎每家户每户都有人加入农会和赤卫队。1933年2月,颜湖组织农民夜校学员研究和制定抗捐税的方案,组织开展游击活动,领导陶瓷工人抗缴“窑烟捐”。抗捐税的活动取得空前胜利,地方游击工作迅速得到发展。
为纪念“四·一二”事变。1933年3月8日,颜湖领导工农革命群众,在三班和县城附近举行大规模的武装骚扰活动,在我县打响了革命第一枪,公开亮出中国共产党员旗帜,动摇了我县的反动统治。
1933年4月24日,颜湖在前往安溪的路上不幸被捕。颜湖受尽酷刑,没有泄露党的任何秘密。5月12日,颜湖在永春西校场英勇就义。年底,颜泗德、颜礼纳等成为红二支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带领着村民在泗滨村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1月,泗滨村着手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这期间红色风潮席卷泗滨村。民间到处传唱《农民歌》《妇女歌》《红军歌》等革命歌曲。农会会员、赤卫队员四处刷写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在山顶岭头烧火堆,放“电光炮”(将鞭炮放进铁皮桶里燃放,声似机关枪),公开亮出共产党党旗,营造红色政权强大声势,威慑敌人。这些行动一度使国民党当局不敢轻易对泗滨村进行围攻,保护了地方苏维埃工作的顺利开展。
旧貌换新颜
百姓日子甜
在三班镇泗滨村,一条条崭新的沥青路连通着这个曾被封闭在大山里的乡村,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蔬菜瓜果飘香,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拂晓,城市初醒,工人三三两两,结伴走进福建省德化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泰尔”)生产车间,相视一笑,陶瓷人忙碌的一天拉开序幕。
丰田、大众……真泰尔的停车场停满了轿车,还有不少汽车只能“见缝插针”停在厂区道路两侧。
“都是厂里员工的。”该公司负责人颜伟斌说,厂里的员工基本来自周边乡村。
“在一个县城乡镇,吃住在家里,下了班还能种菜喂养家禽,加上4000+的月工资,日子很安逸。”工人颜腾军表示,家里有菜地、农田,生活成本比城市低多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泗滨村,辖区内共有大小陶瓷企业197家,相关从业人口2000多人,几乎每个家庭都与陶瓷相关。该村是延续1200多年的古陶瓷生产销售专业村,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村里劳动力数量,还要去临近的乡村招人。村民们在家门口“玩”泥巴,“玩”出了好日子。
傍晚,太阳下山,泗滨村华灯初上,村里的文化广场响起欢快的音乐,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消暑纳凉、观看电影、跳广场舞。这是属于泗滨村的打开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之匹配的是,在这方诗意的土地上,因为陶瓷产业的繁荣,经济活跃,百姓殷实。
“去年,我们多方筹措资金,恢复泗洲大坝、疏通水圳引水进村,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泗滨村组织委员徐碧珠说,刚嫁泗滨村时,村里水圳不通,排水沟堵塞,蚊虫很多,长年散发恶臭味。
近年来,泗滨村新村部建设、各自然村公厕建设、村主干道铺设柏油(白改黑)、塔岭新建塔亭子建设、臭水沟通水等项目,让村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自来水的全面普及,通村道路硬化,有通电、有线电视、广播,有通客运班车,每天往返12趟,进一步为乡亲们创造了宜居环境。
此外,泗滨村还大力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老人幸福院,累计投入20余万元兴办爱心午餐和重阳节加餐,弘扬敬老爱幼的中华传统文化。六年来,为泗滨村500多个60岁以上老人累计缴交新农合保险近80万元,为60岁以上老人争取补发失地养老保障金220余万元,每年还将持续100余万元。
“我将继续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全村党员,继续在基础设施、村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努力,为新时代泗滨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泗滨村党支部书记颜长涵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泗滨村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旅游资源,依托三班镇三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点——梅岭千年古窑遗址、大兴堡、桥内村的双桂桥、锦山瓷帮古道等串点成线,打造具有传统村落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
近年来,泗滨村获评德化县“先进党组织”“文明村”“三星级平安村”“移风易俗典型村”“爱心厨房典型村”等荣誉;并获得中共泉州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授予“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示范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和第三批市级“文明乡风联系点”。
青山如黛、红旗招展。红色永远是老区苏区的底色,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成为老区苏区强基固本、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