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07月1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化崇义祠考 ——义田助学的典范

新闻作者:郑金勤  发布时间:2023-07-17  查看次数:889次  

几片残破的瓷片,正中用矾红书有大大的“崇义”两字,细看其形,乃清晚期常见的供盘,盘边缘还绘有倚石怒放的兰花,韵姿优雅,幽香怡人。花间还配有五字诗句,处处彰显兰花高洁清雅的君子形象。

1689556480106016.png

清晚期书有 “ 崇义”字样的德化窑兰花纹供盘残片

1689556540547250.png

“ 崇义” 字样的德化窑兰花纹供盘残片

这是哪儿的陶瓷残器呢?据藏家介绍,这些是德化县浔中镇世科村拆迁流出来的。世科村,位于德化县城关西部,紧靠凤池街,浐溪从其旁蜿蜒而过。世科曾称世安村,民国后属浔中镇,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世安大队,姓氏大部分为郭姓。经过比对求证,这些残器应该是德化崇义祠里的供器。说到崇义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一位对德化全县贫苦家庭又才学兼优的学子求进有着巨大帮助的贤士。

他就是郭鸣高。郭鸣高(1774-1842),乳名宪,字行祥,号怀莪,又号蔼士,德化县城西世科人。郭鸣高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农历四月十九日。乾嘉时期,正是德化学风兴盛、瓷业繁荣之时,甚至出现了诸多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风气。各大姓氏家族更是集资买田,作为“公租”奖教助学。

德化是著名的瓷都,陶瓷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息,瓷业的兴盛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历来有“学艺先学文”的规矩。如明清时期的乐陶村就有贡生以上100余人,既是文人,又是陶瓷艺人,绝大多数从艺不求官,为官者退归仍从艺,所以成为有名的文人陶瓷村,是名实相符的“学艺先学文”陶瓷村。

1689556591426823.png

清中晚期书有 “ 晨兴半炷 名香”字样的德化窑人物盘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乾嘉时期的德化窑青花瓷中,诸如“庭院晨读”的图案极其常见:画面远处旭日初升,祥云飘浮,近处庭院树石栏杆,案桌上清香缭绕,敦敦学子坐于书案边埋头苦读,题有“晨兴半炷名香”,图文并茂,人物传神,憨厚可爱,用笔率意洒脱,构图简洁舒展,充满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庭院晨读”图是德化窑青花瓷中非常流行的题材之一,常见装饰在盘面上,还有的题“志在书中”“平生志气比天高”“一举成名天下知”等诗句,此类图案的风行,反映了清代乾嘉时期德化学士重视文化,求学读书风气盛行的实况。

郭鸣高正是生长在崇文重教的乾嘉时期,深受学风影响,其幼年好学,博览经史。逾冠,以文博得督学钱福祚赏识,选取入学第一名。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乡试中第75名举人,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会试中第177名二甲进士。钦点吏部主政,派充则例纂修,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同考官。道光九年(1829)补授稽分司主政,十一年补授文选司员外郎,十二年考选河南道监察御史,十三年署理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掌陕西道监察御史。他任内极力办好多件实事。如屡次上疏奏请增加台湾各县学额,广东乡试解额,严禁考试教官索贿受贿、勒索士子试卷费与代试舞弊等。后钦放贵州贵阳府知府,转授思南府知府,丁酉科监试,兼署贵东道。道光十八年(1838),郭鸣高为提振和扶持当地人文、培育文风,积极倡议重修中天塔,并捐俸六百金。在任期间,勤于政事,积劳成疾。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归隐。

郭鸣高13岁时父母双亡,又两年祖父去世,由祖母陈氏铨官(1722-1801)抚育成人。因家境贫寒,在学期间经济困难,上省、京乡、会试盘费皆由族亲资助。他以亲身经历,推己及人,念及德化学子多半出身于寒素之家,虽品学兼优者常无法修完学业,赴省、京应试路途遥远,水陆舟车,所需旅费巨大,难以支付,优秀人才常被埋没。因此,他仿效宋范文正公仲淹“置义田养济族人”等事例,倾出自己一生薪俸所积白镪4000余两(折合银元5000余元),交由县里公正能干士绅办理置义田,以每年收入资助全县学子赴省、京参加文武乡、会试旅费,使每科能有更多才学之士应试,以多出人才。为防止族亲侵吞义产,他还规定:凡本族人不论亲疏均不得直接掌理义产,仅予监理之权;其次,全县所有赴省、京应试学子,不分地域、姓氏,均有享受资助的平等权利。

郭鸣高在其《捐镪置田记》中曰:“昔范文正公于姑苏近郭置良田数千亩,以际给乡人谓之义庄;寇公恤为相以所得禄秩施之故旧朋友;汉太守文翁在蜀郡减省用度,遗诸士数年,士皆兴有成就。予窃羨之、慕之,有志焉而未逮也,余自惟德薄力微,不能效范文正诸公之所为,而每念吾邑文人,半皆寒素,赴会试者自福建抵京师,水陆舟车不少跋涉之费,即在省乡试,数程道路,行李往来,亦费措备。记日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予以官黔南告假还乡,爰自勉力,捐白镪四千余两,可兑番银五千余圆,付干办绅士,购买课田若干亩,以岁所入之租为文武乡会试盘费,此予捐镪置田之至意也。夫德厚者功以薄,力大者量以宏,予虽未能如范文正诸公大有所济,然于乡会试之士,亦庶有小补焉尔。”

后来,德化“士林德之,为建崇义祠奉禄位以祀。”(民国二十八年《德化县志》卷十四·人物治行),建“崇义祠”于县署西南侧,以示纪念。祠宇落成,泉州传胪庄俊元①、德化举人黄凤仪②分别撰联称颂:

想当年,慷慨放怀,直欲希夫白老大裘、杜公广厦;

愿多士,联翩得意,勿忘负了黄槐秋雨、红杏春风。(庄撰)

贤太守志在遂初,昼锦时曾夸盛事;

乡先生古之遗爱,义田人犹说高风。 (黄撰)

郭鸣高宦成而归,以廉俸之所积,节啬治生事用以济乡人,不为子孙多创家业,而无私奉献置义田,施惠于全县世代学人,其盛事荫于后人。至民国期间,科举废除改为高中以上学生助学粮,设立德化县郭蔼士奖学基金保管委员会,对全县凡就读高中以上者给予资助(念高中者每生年资助稻谷400斤,念大专以上者每生年资助稻谷1000斤)。以后几经匪患掠夺,义田总基数略有减少,但其每生年资助额仍照常维持。至19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清理公产时,义田尚存有三百余担租额(指有账可查者)。

1689556700956494.png

“ 德化县郭蔼士奖学基金保管委员会钤记”印章

一枚不起眼的木质印章,方方正正,材质较为普通,印章背面还用毛笔从右到左书有“崇义祠”字样,印面长6.7厘米,宽4.5厘米,印高1.8厘米,其印文为“德化县郭蔼士奖学基金保管委员会钤记”,正是民国期间科举废除后崇义祠义田租额继续资助全县高中以上学生的见证。

郭鸣高还捐资于世科村本族“乾美堂”祠宇设立塾馆,延师教学,使族人世代子孙亦受其惠。民国初年,废私塾办学校,族人为纪念他捐资助学的美德,民国12年(1923)前后,特意将该经费假“厚乾堂”祠宇创办的学校命名为“鸣高小学”。至民国33年(1944),全县随乡镇区划变更设校,鸣高小学并入县立锦福乡中心国民学校(址设蒲坂),成为该校的分班。

纵观古今,当年范文正公置义田为养济族亲,而郭鸣高倾资助学,泽及德化全县士林,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出仕,为德化世代造就人才,其无私奉献,品性高风,乃世人所未及,其精神、事迹堪以永恒传颂。清代,德化全县有文武举人、进士和职官200余人。

崇义祠,一直保存至20世纪80年代末,惜其后拆除别建,遗址在今县公安局大院东南隅。邑人陈煦撰《崇义祠纪》:“蔼士郭先生……念乡里贫士之苦……至于三年大比,行李之往来无以资其困乏,其退然自阻者多矣!先生……官橐所赢,不过中人之产,而汲汲于义……其所置义田,虽涛经劫灰之余,屡失屡复,而后人犹能追寻其旧,而维持之,且扩而充之,先贤遗泽之长子孙,富贵之悠久,守家传于弗替者,有如此!”③


注:①庄俊元(1808-1879),字克明,号印潭,自号四休子,泉州西街甲第巷(今鲤城区)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恩科进士,入翰林,留京学满文,以散馆一等一名授编修,协助改造满洲文字。事毕,出任甘肃西宁府尹,后兼道严,在任6年。咸丰三年(1853),他引退回泉,寓居30年。庄俊元性格外刚毅,内和婉,遇事开诚布公,亲朋同事都敬而惮之。然而,凡向他求字者,无不应允,所以他的墨迹在泉州一带流传甚多。庄氏尤善撰写对联,其楹联书法通达工仗、蕴奥皙逮、劲道隽逸,泉州与台湾的寺庙、廨宇、市井都可见到他的楹联手迹。

②黄凤仪(1805-1861),字仲凤,号梧斋,德化县桂阳王春人。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先后任福建长乐县、漳州府训导,台湾府教授。工书善诗。著《梧斋诗草》传世。

③王光张等撰《德化县志》卷十七·艺文,民国二十八年版,第852-8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