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 许华森 李宏图 陈奕鹏
8月18日,“德化县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西北五镇共建共融启动仪式”在上涌镇举行,这标志着我县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工作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20世纪80年代末,我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因此,我县以入选福建省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县”为契机,探索实施“跨镇联建”工作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赋能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扣城乡优势和需求,促进片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合力,大力培育城乡社会文明新风,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跨镇联建 城乡一体
在西北五镇共建共融启动仪式当天,上涌镇联合葛坑镇、汤头乡、杨梅乡和桂阳乡在上涌镇文体活动中心,开展2023年泉州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宣讲汇演活动暨“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系列活动(德化专场),五镇群众代表齐聚一堂,现场很是热闹。
活动中,第八届德化县道德模范代表杨庆波为大家作了主题宣讲,他用丰富饱满的语言、真挚热切的情感,生动讲述了扎根九仙山14年一心做好气象事业的故事,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你知道本乡镇(村)是什么级别的文明乡镇(村)?”“本乡镇(村)是否有成立红白理事会?”现场进行的互动答题环节,引来了西北五镇的各位乡亲争先答题,来自上涌镇刘坑村的70多岁刘阿姨抢到了答题机会,她的正确回答一下子把活动推向高潮。
“大城关”战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跨镇联建、片区协作、共建共享”的城乡精神文明创建融合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
“我们统筹全县18个乡镇,选取60个行政村作为试点单位,划分为城区片、郊区片、东部片、西南片和西北片五个片区。”县委文明办主任黄新颖说,坚持“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的原则,以激发基层创建动能、推动资源下沉基层、培育典型示范引领等入手,着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质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强、生活品质共同提升,整体提升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县还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广大农村实现了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设施标准化全覆盖,农村公路、电力设施、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面貌大幅提升。同时,我县充分发挥文明城市创建龙头作用,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县级及以上文明单位122个、文明村镇125个、文明家庭38个、文明校园42所。
以城带乡 深化帮扶
“你好,是志愿服务站的志愿者吗?我爸妈明天要进城,年纪大不会开车,你们可以帮忙联系下邻里顺风车吗?”8月20日17时30分,在进城党群城市家园桂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城关志愿服务站,志愿者林丽萍接到群众林玉瑛的求助电话。她立即通过“筑梦”志愿服务平台及乡村干部群,为其联系了在桂阳村值班的党支部书记林淑贞,第二天两位老人便搭乘林淑贞的顺风车进了城。
“此项志愿服务活动是桂阳乡对‘爱心幸福城’主题志愿服务的一种延伸。”林丽萍说,他们利用“村两委”在进城党群城市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城关志愿服务站坐班制,及时联系辖区内开车回村值班的人员,实现邻里顺风车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截至8月,今年桂阳乡已持续开展136次志愿活动,服务300多人次的往返群众。
随着“大城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大量农村群众进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6%,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为此,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在城区核心区域依托进城党群城市家园,成立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城关志愿服务站,为群众提供物品寄送、农特产品销售、探亲顺风车、资源信息共享等爱心服务,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城区、农村“两端”搭建文明实践便民服务平台。
“在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发‘筑梦’志愿服务平台及微信小程序,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模式,为群众提供爱心帮扶、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推动城市资源助力农村、反哺农村。”黄新颖介绍,去年以来共发布心愿4541条,分类整合并“派单”3504项,服务群众23000多人,收到群众“评单”3345份。
同时,“爱心幸福城”的深入开展,更是紧盯留守老人实际需求。据了解,2020年,我县在全省首创爱心幸福城,以村党组织为主要落实渠道,成立村级老人义务互助组285个、党员志愿者队伍219支,筹集爱心关爱基金4000多万元,定期开展爱心厨房、爱心巡回医疗、爱心理发、爱心电工等系列关爱活动,服务农村留守老人近5万人次,全面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助力文明创建提升。
以乡促城 城乡互动
近段时间,在南埕镇古法造纸技艺馆,前来体验造纸的游客络绎不绝。
“南埕镇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技艺’,将非遗和研学、文创相结合,利用老旧古屋修旧如旧,创建古法造纸技艺馆,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南埕村党支部书记林光明介绍。
南埕镇把闲置的老屋改造成古法造纸技艺馆,同时设立中小学生实践基地,与周边“旧公社”建筑改造成的“理论宣讲大舞台”等连成一体,整合乡村各种闲置资源,丰富和充实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但吸引了城里的学生与家长参与实践活动,还带动了乡村游。
近年来,我县大量农村资源闲置,南埕镇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我县给农村祠堂和古厝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结合实施“廉政教育”“廉洁文化”“文化小礼堂”“农家书屋”等民生工程,为祠堂增加了家风家训馆、农家书屋等功能,也为培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添砖加瓦。截至目前,县级以上的家风家训馆已达14家。
“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立足各片区红色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串联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家书屋、福文化展示馆等文化阵地,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黄新颖说,这样,既推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又为城市居民增加了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