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凤凰 载志翱翔
——筑梦追光的德化一中
□ 郑锦凤 童奕鹏 许华森
岁月无声,镌刻风华迭新;时间无言,记录学校变迁。1923年,“德化县立初级中学”从新学兴起浪潮中应时而生;1952年,“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沐浴着新中国阳光茁壮成长;2022年,学校迎着新时代春风成长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0月5日,德化一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一百年来,在凤凰山下这一梦开始的地方,德化一中万千师生砥砺奋进,致知力行,在寻梦、追梦、圆梦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立德树人 凤歌有声
“名人步道有个人物画展,画上的人物怎么这么眼熟?”“原来是首届班主任节的班主任画像征集活动!”画展第二天,班主任们默默把微信头像改为学生的手绘作品,嘴角幸福上扬。“最美芳华,感谢有您”首届班主任节,活动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读懂班主任并学会感恩,实现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一直以来,德化一中就秉承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宗旨,注重思想上的宏观引领和实践中的微观指导。比如学校长期开展的三礼教育(入学礼、成人礼、毕业典礼),不仅体现强烈的成长仪式感,更是深度挖掘其价值意蕴,通过情景化方式向学生诠释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用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健全学生心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把科学发展和创新思想贯穿于德育工作中,着眼学生成长,逐步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构建起以“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为着力点的“一核六翼”德育工作体系,努力培育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学校在宏观上特别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德育课程有机融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性,打造高一“家国与理想”,高二“团结与实践”,高三“感恩与奋进”的分级德育体系,系统引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成长。在微观上,强化对学生进行个体指导,在2004年实施的“德育导师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班主任为班级德育团队核心”“以思政教师为学科德育渗透核心”的“双核心”新思路,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协同效应,形成具有学校德育特色的“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导师制”。
在德育上,凤歌声声高昂。德化一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凝聚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成果,2018年来,学校成功申报福建省教育厅“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工作案例1个,福建省劳动教育特色项目1个,获评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泉州市第一批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示范型)、泉州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泉州市家庭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 凤凰有魂
2023年7月30日,学校党总支书记陈荣天在“2023年福建省中学党组织书记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培训班”上作专题讲座,介绍学校党建工作特色与德育育人成效,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学校党组织从党小组到单独成立党支部,再到成立党总支,不仅机构、制度在逐步完善,更在学校发展上严格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先后形成以“党建+”为载体,通过“三个三”党建工作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一体两翼”工作方法紧抓思政课程与特色办学的工作模式,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成熟的党建机制下,学校党总支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以建设省级示范高中为契机,在人才培养、队伍管理、课程建设、阳光体育、特色办学和示范辐射等方面对标找差、强优补短,学校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实现新的跨越发展,连续多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文明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中央教科所重点实验校”“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教育科研基地”“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绿色学校”“模范职工之家”“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综治先进单位”“花园式学校”等,走出小县城也有大梦想的拼搏路径!
优化师资 凤翼有力
德化一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破解专业化成长难题,为凤凰翱翔练就一双强劲有力的羽翼。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名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教坛新秀12人。
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学校不断优化的队伍管理方案。该校以“外引人才、内提素质、以研促升”为原则,制定《德化一中教师招聘、调入、调出管理办法》,先后调出教师13人,引入研究生学历教师26人,6名在职教师成功考录研究生,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先后制定《德化一中关于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改革规划》《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教师素养提升工作方案》等方案,立足于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确定新教师、骨干教师、高层次教师等不同培养类型,打造教师“分层”培养模式,设置相应目标管理标准和奖励方案,学年初制定目标,学年末考核收账,推动学校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加速成长。
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以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为契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2018年以来,先后有29个省级课题,12个市级课题获得立项;20个省级课题,12个市级课题完成结题;现有9个省级课题在研。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丰厚,获县级及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次,其中市级特等奖1项次、市级一等奖1项次、县级特等奖2项次;教师在CN级刊物发表论文746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4篇,人大期刊转载2篇,正式出版专著2本,印刷校本教材近120门。
为助推教师成长,学校借助“友好学校”“合作高校”和“教学联盟”等各种平台资源,以新教师共同培训、骨干教师驻校跟岗、竞赛教师跟班学习的方式,为新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借助名校、名师的力量,帮助教师成长,并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更多教师实现教学水平提升。同时,为检验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该校还将每年11月定为“教师素质提升月”,该活动涉及“比赛带动,自我提升”“结对共进,汇报展示”“专家引领,辐射带动”等三大模块8个项目的内容,有效引导学校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德化一中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164项次(不含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3人次,省级竞赛奖项28人次,市级竞赛奖项133人次。
特色办学 凤羽熠熠
日前,在德化一中陶瓷艺术中心门口,来自宁夏、山东等省内外30余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围着围裙纷纷合影,原来他们是参加德化一中第三届“瓷韵·文学之旅”研学夏令营的师生,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他们通过专家讲座、参观特色展馆、进行陶艺创作、文学写作等,进一步感知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魅力。
在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期间,德化一中充分考量办学历史、地域特色等因素,从四个结合(传承与发展、区域与校情、普及与精英、实践与鉴赏),四个支撑(文化理念、校本课程、普遍受益、亮点成果)等方面入手,总结形成以“艺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主题,以“校园文学”+“陶瓷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特色,打造全方位、多途径、全覆盖的特色教育模式。
为丰富特色办学内涵,学校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先后聘请了6名德化县作协会员,13名高校或是陶瓷艺术界的专家、大师担任学校办学特色建设项目“校园文学”和“陶瓷艺术”选修课的专任教师,以高质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美育体验,接触到更加权威的艺术信息;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陶瓷艺术中心(银凯陶瓷艺术馆),馆藏了60余位省级以上陶瓷艺术大师创作的陶瓷珍品,既是学生开展美育教育和进行作品创作的交流平台,更是学校对外交流展示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瓷语》《瓷艺星光灿烂》《学瓷》等8本“办学特色丛书”相继汇编成册,成为学校“陶瓷艺术”和“校园文学”办学特色相结合的重要成果。除此,在特色办学内容上形成的劳动课程《丰盈陶瓷实践,培育工匠精神》,还入选了省教育厅第三批中小学劳动实践特色项目。
学校还积极推动游泳、击剑、攀岩、陆上赛艇、轮滑等特色体育项目在师生群体中的推广。不仅成为学校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效提升的“助推器”,丰富的文体活动没有成为教学成绩的阻碍,学校近年来高考成绩反而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以来,先后有11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特控线上线率由35.38%提升至58.67%,本科上线率由88.4%提升至97.4%;五大学科奥赛获得省级一等奖8人次,其中全国决赛金牌1枚,铜牌1枚,教育教学成绩赢得各方充分肯定。
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让凤凰之羽,熠熠生辉,光耀千里。
帮扶示范 振翅齐鸣
他们眼里有光,脸上写着渴望,在德化一中的图书馆里徜徉,在攀岩场地喝彩,在小礼堂为“书香校园”主题晚会的精彩节目而陶醉……他们是德化一中帮扶学校三班中学的优秀学生,到德化一中进行参观学习,为中考积蓄力量。
为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德化一中通过“订单式支教”“名师大篷车”等方式,先后派出一百多名骨干教师到德化二中、德化三班中学,以及仙游县龙华中学、永春第三中学和宁夏红寺堡中学等结对帮扶学校,在教育管理、名师“手拉手”、互动教研、教育科研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教育,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落实和促进教育公平。
2023年是德化一中开启新百年征程的起步年,全体师生将抢抓历史机遇,以一流的信心,一流的精神,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核心,用时间记录坚实的脚步,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继续打造特色鲜明的优质示范高中,以实践担当努力践行“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