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斌堂:石壁上的高楼
◎ 连江水/文 许华森/图
核心提示:凤斌堂位于南埕连山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相传为陈学斌所建,占地128平方米,高8.5米,建筑风格奇特。该楼依山而建于石壁之上,似凤栖于山间,为福建干栏式建筑;楼内有不少的墨书遗存,记录着时代变迁和村庄的历史,同时给古建保护者带来一些启示。
1、高楼多奇妙
在这座老宅面前,不免心生谦卑与渺小。
这感觉由来已久。前些年看过一本书——一张图,加百来字说明。图片里,它似有三四层高,临于陡峭的石壁之上,大有危楼高百尺之感,颇为震撼。它叫“抹壁楼”。
“抹壁楼”,又叫“凤斌堂”。其中有一本资料又称它为“凤腾楼”,仅见于此书。近年,官方立的“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标注为:连山凤斌堂。当地人俗称“boʔ7壁楼”,即贴近石壁的楼房,《扬子·方言》:膜,抚也。或该写为“膜壁楼”。
抬头望去,一座灰白色调的木房子,依山而起。底架悬空,上有四层瓦檐,高达数丈,矗立在石台基之上;楼底放空一层,在闽南一带并不多见,专业说法叫干栏式建筑。此为一奇。高处两圆窗似两只大眼俯视大地,悬空处的柱子似动物的脚,重檐层层似羽如翼,整座房子似振翅欲飞的大鸟。又是一奇。当地人称,此地依堪舆学喝形为凤。山形似凤,房屋结构又似凤,连楼名都与凤相关,当时建筑者的用心可知一斑。
四周翠竹掩映,环境清幽。因正面没有门可进入宅子,我们只能从旁边台阶进入楼内。从侧面看去,这座前面看似四层的高楼其实仅两层,是前后两栋相对独立的建筑拼凑而成。前楼立柱建在平整的石头台基之上,后楼立柱参差于陡峭的石壁上,高低不等地悬空,最终统一在后栋的楼层板上。且两栋房子窗下借用廊桥建筑方法,以斗拱支筑雨披,防雨打湿墙体外,更通过遮掩的方式令整幢建筑从正面看融为一体,甚至有四层的调度。因势造形,信手拈来皆为妙着,极为高明。此又一奇。
台阶尽头,我从后沟拐进后楼。大厅居中,左右为厢房、廊道,即三开间格局,梁枋、斗拱、柱檩等都为杉木,有些零星装饰亦颇为简单。整体风格简洁质朴又不乏厚实大方。没有围墙,没有厨房,房间数偏少……如果仅从住宅的居住功能而言,凤斌堂的防盗设施过于薄弱,且起居生活的配置也相对简陋。话又说回来,当时偏远山村又有几人能建得起“豪宅别墅”?当地老人说,凤斌堂虽然老旧,但屋里不结蜘蛛网。我穿过廊道,来到大厅,四周整洁宜人,果真没有明显的蛛网一类腌臜物。又是一奇。在闽南一带,有风水好的宅子不长腌臜一说,有人解释为因地势干燥通风的缘故,也许吧,谁说得清呢?站在大厅往前望去,视野开阔,时有微风吹来,令人遐想无限。
凤斌堂建于何时?谁人所建?为何建造如此格局?
当地流传着一句古话:“新田银,寨子谷。”即旧时居住于寨子一带的陈宣甫一门“仓廪丰盈”。村里老人说,连山24世祖陈学斌出生于寨子,凤斌堂为其所建,其子孙后代常年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翻阅族谱,陈学斌为陈宣甫三子,生于清顺治三年,死于康熙二十三年,想来此楼大约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300多年。然而,族谱里并没有明确记载凤斌堂为陈学斌所建,反倒用大篇幅记录他父亲陈宣甫大兴土木,“俱得山川形势,志在远大,不计锱铢”,且宣甫晚学斌逝世12年。所以,注重山川形势的陈宣甫参与设计与建筑凤斌堂不无可能。这样就不难理解,凤斌堂的建筑构造为何不同于一般民宅,多有巧妙之处。
2、古宅见村史
时光流淌,数百年的老宅历经多少风雨,总该留下些岁月的痕迹。一些往事如同尘埃,随着光柱抖动,在户牗内外流转?
走进左厢房,有一行墨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十四生产小队仓库”一行潦草的黑字在一面刷白的墙面上很是醒目——很明显,这座有村人称不是用来住人的房子,曾是公社时期生产小队的仓库。这里装着是稻谷,还是地瓜,还是其他重要物资?没有人告诉我。无疑这里曾是重地,关系着一个小队的生计,甚至身家性命,见证那段时期开始的狂欢,到最后的狼狈。
仔细搜寻,这座连“厝堂”都没有的老宅居然有不少写在墙上的旧文字。这些日渐模糊的文字镌刻下一段段纷飞的历史。
“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墨书隐藏在后楼屋檐底,落款为“连山初小宣,一九五三年”。这则学校的宣传标语,被高高地书写在楼房的最高处,好似在昭告天下。莫非当年这里曾是一座学堂?抗美援朝时期,楼上楼下除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更是大声地喊出那个时代滚烫的口号。墨黑墙白,当年从凤斌堂下走过人们一眼就可看得清清楚楚。
其中,在前楼窗户外墙的一幅墨色图文,字画虽已模糊,勉强可以分辨,尤其珍贵。图上画着一位战士昂首吹着军号,左侧写着“吹起抗战的号声”,右侧竖书“战服团”。这是抗日战争在小山村留下的印迹。德化地处僻远的山区,并非沦陷区,且连山更是远离战争的硝烟,为何会有这么一条抗日战争的宣传标语?村里的老人回忆,1941年,当地人陈电卿、陈其才、陈全才、陈云流等参加革命,以凤斌堂为活动据点,时常在这里开展抗日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陈云流在战斗中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这些抗战口号或是他们假借“战服团”名义写下的革命宣言。“革命战争时期屋顶飞脊装饰受损,实为憾事。”有一本书这样写道,前因后果不详。现在,凤斌堂屋脊确实没有一般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因几位革命者在此活动而受到牵连吗?没有人给我答案。
走出老宅,过道的墙上写有四个墨字:恭贺新年。没有落款,不知写于何时,也不知谁人所写,但字迹流畅,酣畅淋漓,书写者欢度新春之情溢出墙面,写出了新时代到来时的欢欣鼓舞。
这些仅是我出入老宅之间匆匆瞥见的浮光掠影……仅是粼光片羽,便令人留恋:一栋老宅,半部村史!
听说,1991年凤斌堂曾有过一次修缮,很幸运,这些时代的印记留了下来。这是一次修旧如旧的成功案例。
凤斌堂前有一块空地,一群工人正在忙着修复一些小水池。据称,凤斌堂前原有7个小池,号七星池。到时,绿水青山,波光潋滟,一座老宅映照在一片水面,七个小池映照出七座楼宇,何等美妙的诗情画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