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11月06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记”八年

新闻作者:连江水  发布时间:2023-11-06  查看次数:498次  

个人名片

姓名:连江水

出生年月:1977年8月

从业年限:8年

工作格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699233020239634.jpg

从“记”八年

◎ 连江水

我当过十六年的中学语文老师,2015年7月,半路出家,借调到《瓷都德化》编辑中心,光阴似箭,一晃已过七八个年头。

当时借调的理由比较特殊,因报社三版版主老苏突然离世,需要一个副刊编辑。现在我既是副刊编辑,又是时政记者,还是专题记者,又时常穿个马甲变身为副刊作者……其实,我们这张小报总共也就那么几号人,哪有什么专职编辑,大家都在学习实践中,把自己炼成多面手,通常人人既是策划又是编辑又是记者又是校对。“齐心协力,风雨同舟”,这是老前辈、老报人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精神宝库,我们要大力继承,努力发扬光大。

因此,从业以来我的第一体会:要继承优良传统,把自己炼成多面手。前些日子,一中百年校庆的校友座谈会上,全国知名科学家、年近古稀的徐华强教授说了一句:“以后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懂AI的,另一类是不懂AI的。”很是震撼。是啊!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向老前辈学,向新技术学。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自己成为适应这张小报的多面手,让自己永葆年轻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再学习。

第二个体会:要是多面手,更要有一技之长。到报社工作不久,我就清楚地了解到:这张小报走出了不少人物,走出了很多某些领域的能人高手,有德化古瓷鉴赏的专家,有新闻采写方面的好手,有文学创作颇丰的作家,有坚持为德化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敬佩之余,难免反思。仅仅是会拍、会写、会编、会校,仅仅停留在面上,难免过于平凡枯燥。这仅是工作而已,连事业都算不上。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得更深一点、更好一点,将工作与自己的志趣、特长相结合?让平凡的工作成为自己的兴趣,甚至将它纳入人生规划里。近些年来,我给自己确定一个方向:用文学语言挖掘德化乡土文化。几年来,我对德化境内比较有意思的老街、古大厝、陶瓷人物、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多有涉猎。其中,“寻访何朝宗”系列,花费了不少精力,也得到不少人的肯定。之所以选择用文学语言来写文史的东西(或叫乡土散文),首先,我初步具备文学语言写作的能力;其次,文学语言相对文史语言或更有可读性与广播性。

第三个体会:用好“四力”,提升真本领。很多人一看到理论就头疼,我也是。但毋庸置疑,思想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四力”具体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升真本领的最佳路径与方法。例如,采写《福见德化窑》一文,发掘德化窑里的“福”元素的时候,我多次出入德化几个古玩城和藏家家中,颇费“脚力”;对德化古陶瓷的断代,除了多看多听外,自己也要有点“眼力”,对德化陶瓷的发展史及时代特征心中有数;对德化陶瓷福文化的产生背景及不同表现方式,进行思考、总结、归纳、提升,这考验“脑力”;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主旨提炼等,最终文章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笔力”。通常,我对自己的文字有一些自己的要求:尽量做到有一孔之见,让读者有点收获,不做人云亦云的鹦鹉;而且一孔之见都要来自实证或推理,经得住推敲,该存疑的就存疑。当你突然感觉到,在“四力”指引下工作不时有意外之喜出现,那么恭喜你,你的本事又长了。

这些年,在乡土散文花了不少时间,当然报纸的常态工作:跟活动、写专题、编版面、搞外宣,我一样没落下,不承想头发在几年间白了大半。然而,我并不后悔!白头发是迟早要来的,早来几年又何妨?因为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德化文化还算有点意义的事。人间值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