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清
2023年12月26日至29日,德化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协第十一届德化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2023年各项工作,并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步入新征程,我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陶瓷创新、文旅融合、城乡共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
坚持量质并举
推进陶瓷创新
我县将以探索创建海丝陶瓷创新试验区为抓手,持续推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力促“中国白·德化瓷”更好“做出来、摆出来、传出去”。
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白·德化瓷”知名度(许华森 摄)
育龙头拓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德化白瓷”品牌提升计划,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深化海外抢订单专项行动,优化进博会、广交会等“中国白·德化瓷”展区;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应用模式,发展“流量经济+直播带货”新零售渠道;抓好电商物流园招商服务运营,探索“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海外仓”多模式开拓国际市场。
抓创新促应用: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力争全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持续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推广运用成型生产线设备100台(套)以上,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家以上;持续开展“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办好“何朝宗杯”陶瓷工业设计大赛、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等系列活动,打造“大师IP+”模式。
搭平台扩影响:培育以瓷艺城、茶具城、全球花盆智慧制造产业园为核心的聚集区。加快大师园、红旗坊、月记窑等平台建设,构筑陶瓷艺术人才集聚高地。举办国际陶瓷文化周、双年展、大奖赛以及陶瓷酒器具设计大赛、茶器具大展等展会赛事活动,办好“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进一步提高世界瓷都曝光度。
坚持深度融合
做大文旅经济
瓷艺城、会展中心成为新的陶瓷展示综合体(徐华森 摄)
我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旅游收入突破120亿元。
培育文旅产品:抓好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培育一批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乡村旅游重点村、观光工厂等特色项目。持续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做大做强温泉、康养、体育、文化综合体、体验旅游等新兴业态。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旅活动,不断擦亮“世界瓷都·自在德化”金字招牌。
完善旅游配套:推进2条特色餐饮街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酒店、智慧酒店、品牌酒店、主题鲜明的网红住宿企业。抓好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完善德化智慧旅游指挥平台服务功能。研发一批有内涵、有特色的文创旅游商品,打造“德化好礼”品牌。开展温泉美食节、帐篷露营节、文化旅游嘉年华等节庆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热点”的营销格局。
突出文化赋能: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出3-5条陶瓷文化特色旅游风景线,持续提升“世界遗产地·德化百馆游”。加大德化窑大遗址保护,推进德化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依托海丝泉州推荐官工作室,建立一支县级世遗专职宣讲队。邀请省、市考古研究部门专家到工作站驻点指导,打造一支德化考古团队。
坚持靶向攻坚
夯实发展动能
我县将开展“项目创优年”活动,创优推进“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增资一批”,不断打补丁、促提升、增效益。
扩充项目壮筋骨:全力推进重点项目攻坚行动,确保重点项目开工100个,完成年度投资288亿元以上。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包”,全年争取到位各类资金增长5%以上。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土地报批、供应、存量盘活力度,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稳住投资基本盘。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加速推进统建代建厂房建设。
招大引强蓄活水:持续开展“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推动新签约20亿元以上项目5个,力争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5个。全力支持本地企业释放产能、发展壮大。
优化环境强信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范围。探索推行“数字政务门牌”,创新竣工即交证、二手房交易“不见面”“一证一码”等服务模式,满足就近办、跨域办、视频办、在线帮办及网办指引等多种服务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
打造宜居城市
兴泉铁路全线通车,进一步夯实德化交通网
我县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实施路径,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空间、功能和资源再分配、再提升,打造县域新型城镇化样板。
前瞻性规划:持续跟进昌(福)厦高铁前期规划,全力争取项目途经德化并设立站点。推进18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开展老城新生、完整社区、千年瓷韵等3项行动计划,落实中心城区排水及防涝专项规划,为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规划指引。
高标准建设:深化“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持续开展“聚城畅通”专项行动,加速交通设施联网升级,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配网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智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环卫一体化服务范围。持续优化公交线路,打造便民交通。推动公共绿地、停车场、社区闲置办公用房等市场化运作,盘活城市闲置公共资源。持续深入开展物业管理规范提升行动。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做优“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坚持优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我县聚焦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强化资源集聚、人才导入、政策支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释放农村改革活力:推进片区跨镇联建,依托“环戴云山”区域联盟,加快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带建设。持续构建农村“三级”市场,不断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工作。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省级现代农业(畜禽)产业园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广“德化农优”区域公共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全流域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模式。提升“四好农村路”,落实农房建设“带图审批”,争创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深化“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倾力打造社区“一刻钟”、乡村“半小时”便民服务圈。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深化“百万村财攻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提标升级
厚植生态底色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源头防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实施10个“碧水清源”精准治理项目,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化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注重系统提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推进闽江防洪提升工程德化段一期建设,不断完善防洪体系。完善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实施库区移民后扶项目16个。纵深推进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注重绿色转型:深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危险废物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引导陶瓷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坚持人民至上
增进群众福祉
我县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新校区,补齐教育短板
打造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高质量办好54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重点群体,加大招工引才力度。推进养老保险精准扩面,破解边远农村集中养老难题。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运用“一人一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保信息化水平。完善根治欠薪工作机制,优化工伤鉴定便民服务,强化劳动权益保障。动建霞田保障性租赁住房,提升务工人员居住品质。
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投资3.9亿元建设教育项目8个、新增学位4800个;推进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建设,争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加快县中医院综合楼、县医院城东院区感染楼建设,持续开展巡回医疗服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持续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加快完善霞田文体园“一场两馆”和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改造提升文化服务中心2个。办好大型特色体育赛事,争创省全民健身运动示范县。
构建更具安全的社会环境:建强“一网统管”平台,拓展“网格化+”职能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德化。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质扩面。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打造征兵工作品牌,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