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明华 许华森 郑燕玲
“来来来,我们父子俩给客人演一出《四将打台》。”话音落下,已经十年没上台演出的八旬老人陈能镖,身手利落地从大厅展示柜上取下几个木偶,和大儿子陈曦照各选一个套在指尖上,钻进戏台,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下,嘿嘿哈哈地表演起来。戴云山脚,深山村落,方寸之间木偶翻飞,狼烟起、马嘶叫。
半道出家
从木工到木偶戏
赤水镇东里村位于戴云山脚下,陈能镖老人的家就安在这里。近日,记者造访陈家老厝,一走近就看到整面外墙喷绘着木偶戏的简介。老厝前厅两侧的墙上,详细介绍了木偶戏的由来和木偶戏在陈能镖一家四代的传承。进入大厅,正中间是一个木偶戏台,两侧的橱柜上摆满了老陈历年来制作的各式木偶。
“我最早做过木工、画工、油漆工。”说起结缘木偶戏,老人一语回到了30多岁的时光。他说,自己转行演木偶戏,是受到二哥的影响。二哥比他大20多岁,是当地木偶戏班组成员,经常到处表演。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木偶戏非常感兴趣。“当时觉得木工比较辛苦,一天工钱才1.8元,就想能不能也去表演木偶戏。”
表演木偶戏,就是把木偶套在手指上,比画来比画去,应该很简单!在陈能镖想来,演木偶戏没啥难度,但等到自己上手,他才发现难度之大:首先手指要灵活,木偶的动作才能灵活多变;情感要丰富,说笑就笑、要哭就哭;体力要好,一场表演下来,要举着木偶表演几个小时……既然要演木偶戏,那就要演好。好学的他经常去看其他木偶戏师傅的表演,或和他们同台演出,跟他们交流学习,“把他们好的地方都学来”。渐渐地,他的木偶戏表演越来越精彩,他也被各地村民邀请去表演。德化各村镇他都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更远的大田、仙游、永泰等地也去过。
当时交通不便,出门表演都要挑着担子翻山越岭,“比较远的像汤头乡要走五六十里山路,演完再挑着道具走回来”。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还不错,比当木工强不少。
陈能镖在雕刻木偶
不断钻研
成为“全能型选手”
“暖场的锣鼓一响,观众就挤上来,经常把戏台都挤歪。”回忆起往昔热闹的场景,陈能镖乐呵呵地说。三四十年前,村民们娱乐项目非常少,每每有木偶戏表演,大家就早早带着板凳赶来看。当时他们非常受村民欢迎,大家抢着点节目,有时一演就是三四个小时,结束时村民们还恋恋不舍。
演木偶戏也有淡旺季,每年农历正月、二月、三月等民俗活动比较多的时节,他们就非常忙,四处演出。此外,不少村民办喜事时也会邀请他们表演。
木偶用久了,就要换新的。有一次,陈能镖到泉州城区想买一些木偶回去。当他看到一个“将”木偶就要好几百元钱时,“被惊呆了”。20世纪80年代的几百元可是“天价”了。
看了一圈,他舍不得买,就暗暗记下每一个木偶的样子和头冠、衣服的样式,回家后试着自己做。由于有着多年的画工、木工、油漆工经验,他很快就雕刻出了木偶头,头冠、衣服也自己制作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制作出的木偶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班组的需求,还可以对外出售。
就这样,陈能镖慢慢成长为班组的“全能型选手”,不仅会演、会唱,还能自己雕刻木偶头、绣木偶服装,唢呐锣鼓也是样样精通。
子承父业
进校义务教学生
陈能镖向前来体验木偶表演的青年传授技艺
从事木偶戏表演,有生活所迫的缘故,因此老陈一开始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着从事这个行业。不过,大儿子陈曦照从小跟着他学习、演出,也喜欢上了木偶戏。如今他的4个儿子中,老大、老二、老四都会木偶戏。
一家与木偶戏的缘分还不止于此,陈曦照在表演时结识了妻子,她精通木偶戏、南音表演,也会雕刻木偶头。“她绣木偶的衣服比我厉害多了。”老陈笑呵呵地说,大儿子、大儿媳青出于蓝,他们不仅会木偶戏、南音,还会制作木偶头和南音表演用的琵琶等乐器。
“我的儿子、女儿也会木偶戏、南音表演。”陈曦照介绍,女儿5岁就开始跟着他们学,现在已经8岁。在他展示的一段视频中,女儿5岁时就能够在班组表演中参与打鼓。
如今,陈曦照已是我县级非遗传承人,他不仅为自己的孩子传艺,还义务教授喜欢这些非遗项目的儿童。8年前,他应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邀请,到学校当兼职南音教师,每周两节课。“看到孩子们对这些项目感兴趣,很开心。”他表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有义务让这些珍贵的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