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4年02月05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作者:吴有森  发布时间:2024-02-05  查看次数:815次  

微信图片_20240204151457.jpg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996年、2001年先后两次深入德化视察作出的“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的重要指示要求,用好省、市专项扶持政策,坚定不移地把陶瓷产业作为立县之本,坚定实施陶瓷创新战略,不断提升陶瓷产业链条,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根基。2023年,我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577亿元、增长14.9%,蝉联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描绘工业化新图景

做大陶瓷产业集群


工人们在赶制龙年生肖瓷.jpg


日前,17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参赞参观国博“中国白·德化瓷展”和中国白·德化瓷北京国际艺展中心,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德化白瓷成为闪耀世界的“福建名片”。

陶瓷产业既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更是民生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县将用好省、市专项扶持政策,坚定实施陶瓷创新战略,深入实施“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推动提升陶瓷产业链供应链规模和韧性,加快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

突出新老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创建成果,坚持“新”“老”产业一起抓,加快传统陶瓷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同时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竹木制品、日用玻璃、陶瓷小家电等陶瓷产业配套、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大陶瓷”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开放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实施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用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向链主企业聚集,力争培育产值超10亿元工业企业10家以上;引进“大院大所大平台”,规划建设“中国白·德化瓷”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助推企业更好更快转型升级。

突出绿色数字,增强产业动能。推进生产绿色化,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推进窑炉节能改造,推广能耗在线监测和能源管理体系,加快建设低零碳工厂、低零碳园区,擦亮陶瓷产业绿色底色;推进制造数字化,实施智能制造数字化三年行动,每年推广成型生产线设备100台(套)以上、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家以上。推进园区标准化,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开展智慧园区数字化建设,赋能产业升级。

突出内外联动,打响产业品牌。在海丝沿线国家、重要城市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中心,打造世界瓷都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举办国际陶瓷文化周、国博德化白瓷展等重大活动,办好今年3月“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美国站和墨西哥站、荷兰站等,推动更多陶瓷优品出海,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落实落细党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系列政策措施,用好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闽台陶瓷文化节等平台载体,把活动开展变成吸引台湾陶瓷文创人才、项目、资金等落地德化的重大战略机遇,助力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农旅融合焕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2023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脉,其核心圈涵括了福建省的四市六县(福州市永泰县,泉州市永春县、德化县,莆田市仙游县,三明市尤溪县、大田县),即可对接福州、厦门、泉州一体化整合,我县作为福建探索生态经济产业区域协同的样板,具有天然的优势。基于此,2023年我县在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指导下,倡导“环戴云山”的“四市六县”成立了“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区域联盟,致力通过建立“政策环、产业环、资金环、人才环、生态环”的五环发展机制,将“四市六县”农林业、旅游业等资源要素串联起来,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带,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为进一步服务和融入全省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我县作为“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区域联盟的成员,扎实开展“环戴云山”绿色经济建设工作,加快建成生态宜居、充满活力、共同富裕的绿色经济和美乡村。

大力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打造“生态戴云”。用好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资源(岱仙湖、龙门湖、银瓶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强化生态协调保护修复,协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管护,建设戴云山脉生态廊道,联合开展戴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戴云”。充分利用好戴云山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探索建设“环戴云山文化圈”,建立乡土文化资源库,从建筑、非遗、信俗、技艺、文化等多维度彰显戴云人文底蕴。

合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富裕戴云”。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协作新模式,协同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打造“环戴云山”两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生产”。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活力戴云”。强化闽台合作,推动福建“环戴云山”与台湾“环阿里山”之间的生态、人才、产业、文化、经济等多维度沟通合作,积极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推动闽台农业、闽台乡建、闽台文旅的融合发展。

共同塑造城乡优美环境,打造“宜居戴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构建绿色廊道、森林步道,推进“戴云山筑”乡村风貌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迎春景观小品.jpg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