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4年06月1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化文庙史话

新闻作者:苏荣蹯 郑宝国  发布时间:2024-06-17  查看次数:789次  

内容摘要

德化文庙历史已近千年,1979年10月火灾焚毁。2011年德化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建文庙,2013年竣工落成。在近千年历史长河中,德化文庙二次毁于火灾,三次毁于兵寇,二次毁于洪水。历代主政德化的知县、教谕均有修葺,其中三次移址,四次改建,六次重建,连同修建、扩建,有文字记载的就有48次。因学建庙、以庙兴学,德化文庙见证着山城德化文脉传承千年,斯文生生不息。

1718586130990138.jpg

旧文庙全景

因学建庙 以庙兴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自汉唐始,历代帝王下诏建孔庙兴儒学。凡有府、州、县必有学宫文庙。德化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北宋天熙至庆历年间(1017-1048年)始建县文庙(学宫)于县治之东(今县财政局址)。熙宁至元丰年间(1068-1085年)迁址“东南隅沙坂、背巽向乾”。东南隅沙坂在今塔雁酒家一带。“背巽向乾”指的是文庙的朝向方位,背对观音岐,面向县衙。当时,云龙桥已建成,今塔雁街、三角街一带尚未开发。到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议者谓弗称南面之义”,社会人士议论坐东南向西北,与文庙规制不符,风水不好,不如原址。因此趁文庙破旧需要大修时迁回县治之东。留传至今的后田池地名就源于当时文庙(学宫)的学池。明万历元年(1573年)又移建“城西北大洋山之阳”(今德化一中办公楼址),直至1979年火灾焚毁。因学建庙、以庙兴学、学庙合一是当时尊崇儒学、重视教育的主要体制形态。这种形态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一直沿袭。文庙(学宫)又是当时德化县最高学府。在科举时代,文庙主要是祭祀礼拜孔子等儒家名人,兼作学术研究、讲学、文人集会的场所,同时也作为教谕衙和县试考场。明朝以来,德化还创建了龙浔书院、紫阳书院、图南书院等,还有乡村的社学和私塾,形成不同层次的教育架构。1923年,在文庙创办德化县立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期间,省立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迁到德化文庙,直至抗战胜利后才搬回泉州。1949年11月德化县城解放,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初级中学。1952年德化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改名德化第一中学,校址一直在文庙。随着学生数增加,教学场所不足,就把文庙附属的专祠、堂舍改作办公、教学、后勤之用。文庙大成殿作为校会礼堂,东西庑作为教室,后作教研室,大成门(戟门)两边作为校长室、学生会、团委会、总务处等办公场所,明伦堂作为学生餐厅,启圣祠作为学生食堂,朱文公祠作为体育器材室。文庙周边旧建筑物也逐步拆除改建教学楼。1979年10月25日,文庙不幸在火灾中化为灰烬,大成殿旧址建成德化一中办公教学楼。

德化文庙历史近千年,学庙合一,历代相传,文脉传承,源远流长。


屡遭灾毁 屡次重建

近千年的文庙历史可谓多灾多难。南宋淳熙中(1174—1189年)火灾烧毁文庙,颜敏德、郑旦之、梁京、季元才四位知县相继重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毁于寇,绍定五年始,林倚、黄之望等五位知县相继复建完整。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复毁于兵,时值宋元之交,19年后元至元三十二年(1295年)尹翟彬重建礼殿,元贞中达鲁花赤奴尹等续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总管泉州路推官重建礼殿、戟门、尊德堂等,规模略备。文庙迁到“大洋山之阳”(现德化一中办公楼址)。清顺治四年(1647年)“寇毁学宫”,即盗寇庄廷书、张益率众万余人攻德化,烧毁学宫文庙,明伦堂、启圣祠等俱为灰烬。顺治八年,知县孙白重建正殿未竣;顺治十五年,知县何之旭拆除再建,知县和盐鼎、王调元等续之,终“殿宇巍然”。除患人祸,更罹天灾。清乾隆四十三年(1178年)洪水冲塌东西庑及明伦堂,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建完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蛟洪冲毁东西庑、明伦堂等,经修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当时西门一带没有房子,浐溪拐向文庙,文庙前面低洼的水田延伸到溪边。这两次罕见的特大洪水把文庙冲毁。最后一次,就是1979年10月25日,德化一中校办工厂存放液体化学品原料的房间(大成殿左边的房间)起火,文庙化为灰烬。

千年文庙二次毁于火灾,三次毁于兵寇,二次毁于洪水,总共遭遇七次灾难。尽管命运多舛,多灾多难,但是历朝历代主政德化的知县、教谕在当时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鼎力重建。连同修建、扩建、改建,有记载的就有48次之多,德化文庙连接德化文化教育的根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次移址 四次改建

南宋时期,文庙移址是闽南各县文庙的共同现象。包括泉州府文庙、漳州府文庙,永春、安溪、南安、惠安等文庙都有在这一时期迁址后又迁回原址的记载。迁址后再迁回原址并非德化文庙独有。从时段上看,闽南文庙迁址大多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回迁一般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德化学宫文庙始建“县治之东”,迁“东南隅沙坂”,后又复建于“县治之东”。迁出迁回与闽南各县的情况和时段大致一样,这一现象与当时泉州地区的政治生态有关,或有跟风的因素。明万历元年(1573年)又移建城西北“大洋山之阳”(今德化一中办公楼址)。据记载此次迁址理由:“县堂与学通”“褊隘痹侧”“士亦频年不振”,说是文庙与县堂太近,地面狭小,人才少出,风水欠佳。从中反映出南宋以来理学兴起,风水堪舆理念在文庙选址过程中的影响深远。

在文庙的建造上,对规制的理解也受风水堪舆理念的影响,体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文庙学宫原来是左学右庙,即左边明伦堂、学宫,右边大成殿。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知县胡潜易基重建,改为左庙右学。35年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训导张伴捐俸、率诸生仍建左学右庙,知县熊尧赞成之。后来一直延续这一规制。从福建全省看,左学右庙的有福州、泉州、永春、安溪等15个府州县,左庙右学的有龙岩建瓯、仙游等10个县,前庙后学的有永安、漳平、尤溪等5县,依文庙建学、学庙合一,也有左右前后之分,以左学右庙居多。

 文庙前都有泮池、泮桥,为半月形水池,上架石桥。古时新入学的生员登泮桥跨泮池,礼拜先师孔子的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儒学大门,正式入学。原来泮池在棂星门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张大纲移泮池于棂星门外,时隔66年,明天启八年(1628年)知县桂振宇凿泮池于棂星门内,架桥其上。泮池的移建改建主要也是对风水堪舆理念的理解,根据不同地势、不同方位确定。泉州府文庙泮池在戟门内,永春文庙泮池在棂星门内,安溪文庙泮池在棂星门外,各地不尽相同。文庙移址迁出迁回,庙学时左时右,泮池时外时内,反复更替。研究文庙的专家称之为文庙建造史上的“钟摆现象”。


沧海桑田 一中见证

德化文庙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古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大成殿前有露台、丹墀、中庭,两边东西庑,前面下殿大成门(戟门)、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殿屋脊中间双龙戏珠,上下檐翘角都有腾龙,廊前四根雕龙柱,中庭露台前丹墀为一方青草石雕龙,下殿屋顶燕尾脊,中间鲤鱼跃龙门,大门口还有一块下马石碑,碑文:奉旨,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石牌坊棂星门内,石拱桥架于泮池之上,是进入文庙的必经之道,大成门(戟门)两边有一对石鼓(户对)。大成殿中四根大柱,大人双臂合抱都围不过来。殿前右檐下有一清泉,学子在此净手礼拜先师,在此取水研墨写字。文庙左边有明伦堂、启圣祠、教谕衙、名宦祠,右边尊经阁、朱文公祠、射圃、敬一箴亭、乡贤祠、忠义节孝祠等,整个建筑群规模恢宏,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兼具本地特色。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在破四旧中,把上下殿屋顶的翘脊都敲掉,廊前龙柱用水泥石灰抹平,刷上红色标语。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拆棂星门、泮桥,填泮池,建凤凰楼,把文庙全部遮掉。当时学校以学工、学农、学军为主。在明伦堂办校办工厂,大成殿的房间存放液体化学品。1979年10月25日上午,校办工厂管理员在抽取天那水液体后又点火,引起火灾,尽管消防队和师生奋力抢救,终因火势过大,文庙及周边建筑物化为灰烬。仅剩朱文公祠没有烧掉,后在学校扩建时拆除。

火灾过后,一些造型精美的石构件也作为乱石在后来新建筑中填作基础。只有一块“修学纪略”碑和一块“上谕”残碑、一对残缺的石鼓,成为老文庙仅存的文物。凤凰楼现作为德化一中办公楼,其根基于旧文庙之上,见证着老文庙的百年沧桑,又见证了文庙复建的历史传承。


文脉传承 人才辈出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德化交通闭塞,农耕经济十分落后,人口稀少。宋代全县人口才2万多人,到1949年德化解放时还不上10万人。历代多数主政德化的知县、教谕重视学宫文庙的建设,鼓励学子勤奋求学。明天启三年(1459年)订立每月初一、十五由知县到学宫讲学的制度。不少知县、教谕、社会贤达捐俸捐银建学宫,置学田助学。康熙二十九年闽浙总督姚启圣为德化学宫捐置学田,知县王之纪、教谕郑墨捐置学田。道光二十九年乡贤郭鸣高捐银4000多两,置田百亩,以田租资助学子赴省晋京科考。德化偏僻山区,儒风兴盛。学子十年寒窗,勤奋求学,不畏艰辛到省府、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摘取下不俗的功名成就。

在宋、元、明、清科举中,德化高中进士的有76人。清雍正五年(1727年),邓启元登一甲第二名,为清代泉州唯一榜眼,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邓梦鲤、郭鸣高二人同榜等,明清两代文举人102人,武举人45人,贡生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崭新的时期。至2011年,高中毕业生41550人,上大学3万多人,其中上清华、北大等知名重点大学1000多人;教授200多人,博士、博士后、博导100多人。德化历代人文荟萃,青年才俊辈出。


盛世复建 儒风同仰

文庙烧毁33年后,2011年初,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决定复建文庙,这是延续文庙历史,传承文脉,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举。

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建设,2013年9月移址重建的文庙竣工落成。文庙复建移址德化一中后山(后操场、培风楼址),距原址垂直高度提升25米,与原址同脉、同向,坐北朝南,“踞凤冠、俯龙津,面对笔架山,三峰拱峙”,视野开阔。

复建的文庙包括大成殿,殿前露台、丹墀、中庭、东西庑、大成门(戟门)、泮池、泮桥、棂星门、殿前广场、栏杆照墙等以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群,连同道路、停车场,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与德化一中紧密相连,形成了前学后庙的格局,现文庙严格按照文庙规制,以老照片、原平面图等历史资料为依据,较好地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

现德化文庙常设德化县文庙管理处,负责文庙的日常管理;另,成立德化县孔子学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每年9月1日,组织全县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分批次参加“拜师开笔礼”仪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如,每年9月28日,隆重举行县纪念孔子诞辰暨孔子文化教育奖颁奖典礼,2023年始“顺美集团优秀班主任奖”颁奖典礼同时举行。正所谓儒风同仰,仁德彰化!

1718586166760223.jpg

文庙正面全景图(看图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