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9月0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硬件”给这里的小康打下“地基”

新闻作者:□ 林婉清 连江水 通讯员 陈仁杰  发布时间:2020-09-10  查看次数:578次  

走进大铭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山坡田野里随处都是生姜的影子,一畦畦、一坪坪生姜,在盛夏里充满生机,不少农民正忙着施肥、除草。

    大铭乡地处德化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辖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48人,7个行政村中,有3个村是贫困村,大铭乡也因此被定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近年来,大铭乡依托当地适合生姜种植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姜种植。据了解,去年全乡有762户农户种植生姜2470亩,年产量5000吨,依靠这一特色农产品,大铭乡正大步迈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琼溪村是大铭乡最偏远的村庄,曾经也是最贫困的村。村里常住人口56人,贫困人员就有14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破、旧、脏、乱”,无公路、无产业、无收入……说的就是琼溪村几年前的样子。

    “蝶变”发生在2016年。

    2016年,琼溪村被市定为贫困村,市里下拨第一笔扶贫资金20万元。可如何让“后进村”挂上“前进挡”加速发展?“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得自我‘造血’,通过兴产业让乡亲们富起来。”琼溪村党支部书记赖呈暖说,村里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山区简单易发展的光伏发电项目。这一年,琼溪村利用这20万元扶持资金加上自筹的3万元,全部投资光伏发电项目,总共投资了35千瓦,年底就获得了第一笔“回血”资金1.5万元。这对琼溪村来说,还不够。2017年,琼溪村继续加大自我“造血”力度,仍然把各级下拨的扶贫资金60万元以入股的方式,分别投资到德化县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和泉州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按6.6%的比例,年底拿到了将近4万元的分红。靠着这些股份,至2018年琼溪村的村财收入超过了10万元,脱掉了“穷帽”。近年来,乡党委、纪委不断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每项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琼溪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以前水泥路只从乡政府开到村部,剩下的全部是土路,山路又多弯又陡,还很不平。”大铭乡党政办主任赖育豪,原是琼溪村委会主任,对几年前琼溪村的道路状况,印象极为深刻,“3米宽的车道,只够一辆车通行,遇到对面来车,真的是进退两难。”经过近一年的整改,主干道由单车道变成了双车道,村里通往各自然角落的道路全部实现混凝土硬化。

    但是,琼溪村没有就此“刹车”。2019年,琼溪村筹集了50万元,购买了德化县信用联社的股份、投资德化县党群城市家园……至这一年,全村有5个固定增收项目,村财增加至24万元多。短短三年间,琼溪村成为大铭乡继金黄村之后第二富有的村庄。今年,琼溪村还投资17万元,入股德化县铭富生态种植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

撂荒土地又逢春

    在大铭乡琼溪村铭富生态种植有限公司的生姜种植基地,赖瑞雄等七八名村民忙着给生姜浇水、追肥、培土。

    在基地入口处,一块刻着“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2017年市级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石碑,极为醒目。据赖呈暖介绍,该基地原是村里的撂荒地,地里的野草比人还高。2018年,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局局长刘云峰派驻德化挂职大铭乡党委副书记,对乡里闲置的土地规划整治,这是其中之一,项目规模1156.24亩。

    土地“解冻”后,如何让它有生机?“整片都是山地,水源有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灌溉问题。”赖呈暖说。经过琼溪村两委成员讨论,最终决定从毗邻的九仙山引入山泉水。他们把当年的村集体收入拿出15万元,从九仙山半山腰开始架设水管,引水入田,全长5.3公里。

    有了水源,土地就有了生机。如何让焕发新机的土地最快见到经济效益?大铭乡政府把目光瞄准了传统产业——种植生姜。今年初,乡政府牵头成立铭富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将这里定为种植示范基地,试种生姜100多亩,按目前的长势,估计可收成40多万斤生姜。“去年的生姜均价是8元,全部卖出的话,就有将近350万元收入。”赖呈暖说。

    47岁的赖瑞雄和妻子朱文英,2016年认定为省级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已正式脱贫。今年,琼溪村让他来生姜基地,帮忙翻地、除草、施肥等,按天计工钱,一天130元,有出工就有钱拿。据了解,从3月开始,共有5名村民、3名贫困户来此打工,至12月生姜收成,10个月时间,基地需要用工他们就来,一年下来,每人都可以增收近万元。

    昔日荒地,如今成了“金土地”。在大铭乡,不仅是琼溪村在复耕撂荒地,全乡共有3900多亩闲置荒地,连片“复活”。

“姜”产业进行到底

    “这两年生姜销路越来越好,靠种姜,这日子呀过得是越来越红火了!”琼溪村村民赖孝教和妻子赖美云长期在县城瓷厂打工,夫妻俩一天有4、5百元收入。今年他们也返乡种植3亩多生姜。“按现在的长势来看,有1万多斤生姜。”说起自家的生姜,赖孝教显得很高兴。

    大铭乡的生姜种植历史已有千年。据大铭乡党委书记杨德源介绍,大铭乡山地多为黄黏土和松毛沙土,较为疏松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气候适宜,昼夜温差较大,是得天独厚的生姜种植区,种出来的生姜块头大、品质优,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生姜。“可以说,在大铭种植生姜已成为一项传统。”

    “一定要把生姜种好。”2016年,杨德源刚调任大铭乡党委书记,就提出。这些年,大铭乡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发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生姜种植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种植;举办德化·大铭生姜文化旅游节”,强化品牌宣传,帮助生姜走出去。不仅如此,大铭乡还与英山淮山合作社合作,进行生姜深加工等。

    经过近几年的品牌打造,大铭生姜的收购价格从原先的1元每斤提升到将近10元每斤。现在,大铭乡各村的生姜种植农户762户,贫困户近20户,种植面积达2470亩,年产量5000吨。2019年,大铭生姜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农业部、省绿办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姜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奔小康。

    记者从大铭乡农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为减轻农业灾害对种植户造成的损失,保障农户稳定收入,2019年,大铭乡启动了生姜保险工作,为大铭乡生姜种植大户及18户贫困户购买生姜价格指数保险。该保险包括生姜价格保险、种植保险和质量(食品安全)保险,由大铭乡生姜种植协会统一购买。其中,价格保险按每斤3元的底价投保,赔付标准在跌幅的10%至50%之间;种植保险保费75元,遇到姜瘟等病害导致生姜减产的,每亩赔付1500元;食品安全保险则是保障生姜质量,消费者购买大铭生姜,出现食品安全等问题,可由保险公司理赔。“所有保费,农户只需承担10%,其他费用由各级财政承担。”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文木说,三重保险,让生姜种植销售都不再是难题。下阶段,大铭将成立人才实践站,引入农业学人才,重点帮助农户防治姜瘟等病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