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4年11月1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柳的文人塑像

新闻作者:郑那君  发布时间:2024-11-11  查看次数:399次  

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往往与作品形象相关联,如何朝宗关联着观音、齐白石关联着虾。一说到他们的名字脑海中就浮现他们创作的典型形象。松柳呈现给 大家的就是他的文人瓷塑。

 松柳的文人题材甚广。苏东坡的豁 达、郑板桥的清高、王维的淡泊、孟郊的 才情,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墨客, 均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他们或 挥毫泼墨,或把酒问天,或抱琴访友,无 不透露出松柳对古代文人的独到理解。而鲁迅的犀利、弘一的清净,更是在他的 创作中得到新的解读。 

1731287886930110.jpg

颜松柳与《鲁迅》


松柳的《鲁迅》,只句未言。但是,立于瓷塑面前,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格外 丰富格外强烈的生命。或许,松柳在创 作这件作品时,应该同样受了这个热烈 的生命体所影响,他似乎忘记了艺术,也 恰恰是因了他的忘记,忘了为艺术而艺 术,他只是沉浸于与鲁迅的无言对话,使 得这作品不管是造型表现,或是精神传 达,都达到严苛的精准与无限的美感——先生身着长袍,一手叉腰,一手夹着 香烟,动作简单,但予人以一种无名的强 力。先生的头微微上仰,这是一个桀骜 的领袖气神,表情尤富深思与自信。他 的目光朝向远方望着,似射出一道道看 不见的光。他的头发,采用的是大写意 塑法,抖擞刚强,彰显出先生的性格。脸 部硬朗的线条及突起的喉结,似在凸显 先生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坚定的精神力 量。长袍里的身体,清瘦骨感,似贯注了 钢铁般的力量,使得看似平静长袍线条, 也带着强烈的斗争性。其实,松柳雕塑 长袍时,并没有采用过多传统衣褶技法, 而是采用现代写实的技法,轻浅简洁地 让长袍的线条如波纹颤动。这微微的起 伏颤动,结合刚强的骨架把先生的思想 扩张突显,生命的气息与力量在长袍底 下蓬勃激荡。衣着、神情、目光,甚至小 到头发、烟斗、喉结等细节,无处不是超 人的力和无边的宽广。瞬间先生的伟 大、深邃及他的憧憬他的悲悯,在我们眼 前一一铺展开来。松柳不仅刻画出先生 的性情,还把先生的人格和精神力量表 露得淋漓尽致,在形似与神似间,艺术的 想象力在无垠无际间自由往来。

作品《悲欣交集》,同样表现的是纯粹 的精神力量,但与先生生气勃勃的外在形 貌不同。它定格于弘一法师用尽气力写 下“悲欣交集”心力交瘁的瞬间。法师坐 倚于藤椅,握笔的手垂放于膝上。他的后 背用布枕垫着,腿脚用布毯遮盖。身上还 是那件代表文人的长袍,但衣褶显然紧随 着身体的动作,形成明暗对比,使得法师 圆寂前的真实内心隐晦难言。说真的,在 技术层面要表现出这幕情景,特别是法师 隐秘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困难。但松柳摆 脱成法束缚,并且把艺术目标放到比艺术 本身还要远的地方。所以,他并没有一味 地追求刺激你的视觉,而是刀锋一转,以 弘一法师仅存亦是永存的那一脉精神,来 呼唤你的灵魂。

当然,假若是以专业从事艺术的眼光 来看,就可看到整个创作构思是非常严谨 的,它的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 质。因为法师脸上的一切线条,似乎都 有“未了”的余音和回响。注视其脸部, 似乎可看到真切的肉感和皮肤的颤动, 那里凝聚了法师所有的情绪与心声。然 而松柳并没有很清晰地去定义它。因此 立于瓷塑面前,我们只能一再揣摩法师 的神情:思索、痛苦、悲愁、感动……但这 些显然都不一而足。唯一可以肯定的 是,法师已经瘦弱得不成人形,他的形貌 枯槁,几乎呈病态,但的确是美的,他的 美是线条所传达出来的精神之美。

眼睛是很重要的窗口,然而松柳竟 然选择了法师阖上眼睛的瞬间。他将法 师所有的心声,含蓄在那低垂的眉眼之间。这微垂的眉眼间,足见松柳在法师 塑造颜面上技巧轻灵,部位特征表现得 极为隐晦。情绪模糊的境界,犹如中国 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的特征。 这或许才是弘一法师伟大心灵的真实一 面,它属于大艺术家、大思想家的悲欣。 无疑,这就让这件作品有了另一种具有 探索味的美。

当然,这件作品的美不止于此,更在 于弘一法师的悲悯。表现悲悯并不在于 一个确切的动作,而是隐在瓷塑的各小 部分。肉体应得传达灵魂。同样,一件 瓷塑作品假若没了灵魂,那必然谈不上 作品。而假若没有把弘一法师的“莽荡 之气,容纳百川之涵”,给表现出来,那么 他的大悲悯就得逊色不少。

“弘一法师的悲,并不是即将离世的 悲。而是大爱,是想到众生仍未得到救 赎,不由产生出悲悯之情。”松柳说,他读 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哼唱“长亭外,古道边 …”,长大后在书法和雕塑的学习过程 中,特别是在断断续续地学佛禅修后,越 发体悟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的境界。 临终绝笔“悲欣交集”,恰好是法师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最好注脚。 

是的,不管是弘一法师,还是鲁迅先 生,他们都是大悲悯之人。只有内心悲 悯之人才能感受到法师临终前悲欣交集 的情感;只有内心悲悯之士才能深刻把 握先生犀利外的百般柔情。无疑,松柳 便是其一。

 纵观松柳的文人塑像,造型简洁而 流畅,刻画生动而深刻,技艺娴熟而细 腻。更为可贵的是,松柳不仅局限于对 文化人的塑造,更将许多文化场景融入 他的作品中。弈棋时的运筹帷幄、抚琴 时的悠然自得、对酌时的畅快淋漓,这些 场景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如《花间语》。

1731287933119257.jpg

作品《花间语》


1731288026882365.png

作品《悲欣交集》


《花间语》要表达的精神,与《鲁迅》 《悲欣交集》的完全不同。在这里,没有 峭拔的气力,没有紧张的场景,而是妩媚 柔和的氛围。所谓妩媚并非心灵的表 象,而是形式的感觉。它所引起的情绪 绝非只是造型的美,让人感动的也绝非 只是它的线条美,或人物的形貌美。在 它面前,我们只是被一种不可思议的情绪抓住了。当然,松柳欲阐发的不只是人的情绪,还有自然界的生命。他的感 觉、他的想象,让他听到了花草的喁语, 猜测到了孔雀的心思,体悟到仕女如诗 般的纯真,所以他懂得了花的姿态热情, 也晓得了孔雀的动作表达,更明白了在 花丛中卿卿耳语的女人心。他细心地把 一切枝节在维持全体的均衡与重心中穿 插,试图在这中间流转出无声无形的生气。显然,他做到了。当一切小枝节汇 集之后,这些纯属视觉性的自然景物,在 松柳的安排下演变成一首灵动且妩媚的抒情诗。

妩媚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触觉的、 动的艺术。当松柳通过牡丹、假山、孔 雀、宠物狗等场景布设,轻松地把李白的 《宫中寻乐词八首》的艺术氛围营造起来 后,他又是刀锋一转,把常见的人物形体 上的妩媚,转到人物神态上的妩媚。这 妩媚是由线条构成的和谐美感。这种超 自然又超神秘的妩媚魔力,将唐仕女的 “心花竞芬芳”的神韵紧紧地抓住了。这 股“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的 摄魂动魄魔力,不管是在艺术家的神经 上所起的波澜,抑或在普通大众视觉感 观上的作用,都是强烈并且持久的。浪 漫纯美的气息,就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 余波。在这种心魂沉浸于温柔的愉悦 中,使唐仕女原本的美貌格外动人。

纵观松柳作品的艺术之态,可以看 出他是个崇尚美且博学的艺术家,他追求“美”的终极,他的分析力与敏感度,他的目光与观念,使他走在多数年轻瓷塑 家的前面。他坦言,平时喜欢看些诗词 歌赋、历史人物传记等,常撷取外来艺术 之精华而化为己有。其实,从其瓷塑创 作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是不难看出他经 历了一个通过临摹传统技艺的早期阶 段,努力追求造型的准确和工艺的严谨。到后来他又努力创新,追求作品的 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再到后来则又竭 力摆脱传统固有的模式,更加注重表现 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加注重从精 神层面去接近所雕塑人物。这一切,得 益于他的积淀与善感的心灵。气象万千 的艺术,给了他细微轻灵的心灵颤动。

 唯有学养甚深之人,方能体味艺术之无穷。看得出,松柳是善于学习的,亦是善于思索的,且习惯于沉静深思。于他而言,一切细节都值得去研究,他的心且随时可被感动。他借触类旁通之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始至终在艺术上保持纯粹。而其扎实传统瓷塑技艺和多年艺术院校的游学经历,构建出他复合性的艺术素质。

 泥转百态现大千,瓷语呢喃言众生。这是松柳从艺的初心与愿望,更是他艺术之灵的自然流淌。只缘,艺术是天生长在松柳骨子里的。

艺术家名片

颜松柳,男,1977年8月出生于 德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 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1993年8月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1996年毕业于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进修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 术设计系,2001 年 7 月创立“瓷言坊”工作室,作品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百花奖、百花杯、金 凤凰、大地奖、争艳杯等大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