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华文的工作室里,几件款式各样的釉滴首饰品格外的引人注意,一旁的案桌上还有几件未完工的釉滴,零散地摆放着。徐华文告诉记者,创作这组饰品的灵感,是在一次烧制陶瓷茶杯过程中,杯壁的釉水融化,滴落在瓷板上,釉里的天然小气泡,在灯光的照射下,仿若一颗璀璨的星星,熠熠生辉。于是,他突发奇想将其制成了首饰品,并且给这款首饰品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釉见》。
这是徐华文创作过程中的一次美妙插曲,也是他独特敏锐的艺术思维的一次彰显,而这样的思维在他换着花样“玩”陶瓷茶器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绘画出身的徐华文,早前从事3D陶瓷产品设计,专门给人开发样品。“产品开发是我的专业,但都是为别人做,没有一样是属于自己的。”这让他觉得遗憾。2015年,徐华文果断放弃原有的工作,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华文手作,要做自己独有的产品。最初,徐华文想到的是在白瓷上绘画、做装饰,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他觉得,德化到处都是白瓷,自己仍做白瓷的话,就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一定要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会想到把大漆和白瓷结合在一起,是在偶然的一天,看到电视上正播出的《中国匠人》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创作犀皮漆工艺作品,突发灵感:“能不能在白瓷里融入大漆元素呢?”
这个想法一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小,“自己对漆工艺完全不懂。”徐华文说,当时市面上也没有任何与漆相关的陶瓷产品,怎么实现让大漆与陶瓷完美融合?
所有技术问题都只能靠自己摸索。他一遍又一遍地回看纪录片,从视频里学习犀皮漆工艺,也特意去请教了甘而可大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将近半年,终于成功将凝脂似雪的玉瓷茶杯与古朴典雅的大漆融为一体,创作出第一个富有德化本土特色的瓷胎漆器茶杯作品。“当时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大漆很难附着在温润细腻的玉瓷表面上,经常在打磨的过程中,或遇热的时候就脱落了。”徐华文回忆道。
做大漆杯,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我的大漆杯主要是采用犀皮漆工艺制成的,工序相对复杂,需要经过打埝、髹涂、贴金、打磨等三四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而且漆与瓷表面光滑平整,仍在同一个平面上,丝毫没有覆盖感和厚重感,也可以保证永久不脱落。”徐华文拿着一件满漆杯作品,对记者介绍道。复杂的工艺,让产品的周期格外长,一个杯子从瓷坯到成品至少需要20天。
研究透了犀皮漆工艺,徐华文又“闲不住”了。去年,他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绞胎工艺。这项全新工艺,再次突显了他独出心裁的艺术理念。“绞胎工艺不是德化的传统技艺,在德化几乎没有人做这项工艺,所以我很好奇它与德化白瓷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徐华文说。
与传统绞胎工艺不同的是,徐华文的玉瓷绞胎杯不是将色泥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然后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而是别具匠心的将色泥一层层的叠加到茶杯的坯体上,然后再经过图案雕刻,让颜色一层层的显露出来,新颖别致,极富艺术创新价值。
颜色没调好,在高温下烧制下就消失了;注浆层次太多,烧制时还容易开裂……从试颜色、试瓷土、成型到雕刻、烧成,对徐华文来说每一道工序都是考验,每一次下刀都要非常谨慎。“非常考验耐心,任何一个步骤没弄好,整个杯子就没用了。”徐华文说道。
这项工艺,徐华文也是反复尝试了大半年,才做出第一件作品《玉绞璃光》,名字包含三层含义:玉瓷、绞胎、透光。该作品荣获2019年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创新设计大赛银奖、全国非遗传承人作品联展金奖等。
“花这么多心思做茶杯,我就是单纯想告诉别人德化不只是宗教造像、工艺摆件做得好,寻常的饮茶器皿我们也能做得很有意思。”徐华文笑着说道,接下去要做的是运用多层绞胎工艺,设计出不同的花样图案。
“肯定都是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创作理念——探求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所以,在他的展厅里,总能发现许多新奇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