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行动号召,加快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我县拥有林地268万亩,森林蓄积量21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7%,是福建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探索多式联营“3+3”模式,全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聚焦“林场+”模式
让森林“活”起来
日前,走进雷峰镇肖坑村的飞凤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株株树苗迎风站立,茁壮成长。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进行劈草抚育工作。
“这片“碳汇林”示范基地占地237亩,在今年春季种下了包括杉木、枫香、南酸枣和木荷在内的多种珍贵乡土树种,这种特殊的造林模式,不仅丰富了林分结构,还显著提升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营造出既能固碳又能促进生态多样性的林地环境。”县国有林场场长赖淑瑜说。今年来,全县完成植树造林3.22万亩,科学开展森林抚育6.24万亩,封山育林2.29万亩。
据悉,我县城镇化率达79.1%,城区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劳动力和经济总量,为了盘活农村大量闲置的森林资源,推动资源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县属、镇办、村组及个私林场多方协调联动,通过共造共营、代管共营、流转共营、项目共营等形式,打造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赢的新机制。
近年来,我县通过国有林场带头发动,实施“国有+村集体+农户”模式,分区分类探索与各乡镇森林资源流转地块工作;镇办林场加强联动,实施“镇林场+村集体+农户”模式,采取外包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盘活全县17个镇办林场、23.6万亩林地;同时,个私林场合力推动,实施“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承包经营宜林荒山、采伐迹地和疏林地,开展营造林及绿化苗木培育、森林资源培育以及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聚焦“林业+”模式
让产业“优”起来
“去年,我们在南埕做的‘花海漫境’效果很好,花卉协会的会员赞助了几千个花盆,让我们更好地展示花卉。”县花卉协会会长郭红阳说,我县有很多陶瓷花盆企业都是他们的会员,在其他地区是没有的,这对我县花卉、陶瓷花盆产业发展很有帮助。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陶瓷、旅游、智慧等产业,突出新动力、新产业、新模式,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我县通过“林瓷”融合壮大优势产业,探索陶瓷与花卉、竹产业融合路径。全县现有花卉苗木企业35家,花器企业18家,从业人员4000多名,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2亿元。我县还着力研发竹炭锅等竹木陶瓷复合材料新产品,利用竹木“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开发陶瓷配件工艺品。
同时,“林旅”融合提升品质产业,我县依托“七区两园”9个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创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个、森林康养小镇2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康养基地4个、森林村庄38个、森林人家27家,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2024年1-11月份,全县接待游客1142.22万人次,旅游收入112.1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林智”融合引来新兴产业,我县围绕“技、建、管、用”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和无人机应用,为森林资源开发和保护注入新活力。全县配置无人机36架,建设8个无人机机巢和1个智慧林业指挥中心,实现对80万亩林地资源的智能精细管理。
聚焦“链条+”模式
让钱袋“鼓”起来
近年来,我县重点围绕经营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按照“增质、增效、增益”的要求,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全周期和林业产业发展全链条。
首先,以“延链”创新经营模式,我县通过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及有偿转让等林地林木多元化合作与流转机制,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立体精致、主体复合、三产融合的专业化经营体系。全县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300个。其中,阿嬷家健康科技股份公司集油茶种植、加工、科研、文旅、研学为一体,获评“省级观光工厂”、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其次,以“强链”培育经营主体,我县聚焦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与高质量发展,积极扶持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今年来,我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13家、获市级林业专项资金支持的林业项目34个、新增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6家。
除此之外,以“补链”拓宽融资渠道,我县积极与德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泉州银行德化支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首创“益林贷”绿色金融产品,首设“两山转化”林业金融服务中心。累计发放涉林贷款956笔、3.6亿元;同时,引进华夏金刚高端厨房用具、乐陶谷森林康养、绿洲生态园等多个绿色低碳项目,签约投资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