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9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乡轶事三则

新闻作者:◎ 郑光前  发布时间:2020-09-27  查看次数:1038次  

三班,可谓当之无愧的瓷乡。上溯辽田尖原始青瓷遗址,眼前更是瓷厂林立,以瓷为生的三班镇走出一条走南闯北、远赴重洋的陶瓷之路。这前行的路上,也散轶着一些旧事,散发出瓷泥的醇厚芬芳。

1、辽田尖&苦寨坑

    2007年,三班镇辽田尖山发现夏商原始青瓷窑址。2016年1月,永春县介福乡苦寨坑发现夏朝中后期到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窑址,确定苦寨坑窑址是全国最早使用龙窑烧制原始瓷器的遗址。

    在三班老人眼里,辽田尖与苦寨坑渊源极深。

    三班《硕杰郑氏族谱》载:辽田尖,海拔七0三米,家庙光裕堂发脉祖山,原培植荫林,订有禁例。今顶见蔬幼林,中下部辟作旱园,此合公山私山而约举其大者。光裕堂后员山起,东至宫后山……湖洋产坋后头及苦寨。

    《硕杰郑氏族谱》又载:柯,字延鸣,崇美公长子,生于顺治壬辰二月二十酉时,卒于雍正癸卯九月廿八辰时,葬苦寨;琌,字展,延拧公之子,葬苦寨岭丁癸;钭,字升拱,娶吕氏,生雍正,卒乾隆癸未七月二十已时,葬祖山苦寨……郑氏祖坟在苦寨有八十多座之多。辽田尖与苦寨坑同处一条山岭,两地相连,甚至众多三班郑氏老人认为苦寨坑旧时为三班郑氏祖地。

    三班村2组现年七十岁的老人郑尚炎依然记得:辽田尖,旧时也称苦寨坑,自他懂事起,三班郑氏族人就在苦寨坑耕种经营;直至1980年代,三班人郑金顺随母嫁迁永春介福,因与三班郑氏有族亲血缘关系,提出要求就近暂借苦寨坑土地耕作,三班郑氏族亲欣然同意,这才有后来苦寨坑部分山地为介福村民耕种的事实。

2、大兴堡&商贸场所

    大兴堡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为三班硕杰人郑延理携子郑展枢所建,距今已近300年。2018年9月被列为第九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各辟拱门一座,有中轴线横贯东西两门,为通道之用,两侧建有庑殿式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每层进深2间,面阔10至15间。设有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倚楼。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原有240间房屋,规模宏大。

    据三班老人回忆,三班曾经诞生过“大兴商号”,或与大兴堡有关。另外,大兴堡流传着两个故事,也颇值玩味。

    其一,钩起胡子吃面。

    一天,三班大兴堡来了个“大胡子”,红色须髯挂满腮帮。大兴公夫人热情好客,照例给“大胡子”端上点心面线汤,大家好奇:“大胡子”怎么吃面线?只见那“大胡子”从口袋里取出两个钩子,钩住胡须往耳朵上一套,倒也慢条斯里吃起来了。

    这说得像一个玩笑,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不妨认定,外国人确实来过大兴堡。

    另一个是,一碗面打通海禁。

    一天傍晚,“大兴公”郑展枢坐在码头边的一个面馆里,毫无食欲,想到大量陶瓷货物堆积于码头,愁绪万千。

    清代,闽海关下辖口岸不再对西洋船只开放,对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商船出洋贸易也有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海禁”。 

    坐在他对面一位吃完面汤的黑衣男子,因忘带钱与店家争执。店家终是不肯应允。郑展枢平日乐善好施,替那人付了账。黑衣男子走过来,向郑展枢道谢,得知展枢难处,遂赠送海上通关印碟。从此,郑展枢经营海上陶瓷商贸运输便畅通无阻了。

    这两个故事,都是传说。而大兴堡附近还另有展枢公十个儿子居住的十座红砖楼,那么大兴堡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呢?

    2014年初,原福建土楼南靖申遗办主任、福建土楼民俗文化专家、南靖县文联主席林海川在看过大兴堡后,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大兴堡可能是“商号”而非居住楼。他认为古堡的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有宽敞的中轴街巷,属于典型的贸易场所。或有一定道理。

3、瓷帮古道&岭头拳师

    其实,除了走三班锦山村虎豹关这条官道外,从三班大兴堡出发,还另有两条前往泉州和仙游更便捷的瓷路。

    其中一条,途经三班桥内双桂古桥、岭头,永春五里街、许港,再通过水路直达泉州刺桐港。这条古道距永春许港最近,全程仅15公里左右。

    桥内为清一色硕杰郑氏族人世代居住于此,境内佳春岭窑等四条瓷窑均为郑氏族人经营。岭头村是“瓷帮古道”又一要地。位于德化县最南端的天马山北麓,东南与永春县介福乡、吾峰接壤。此地隶属“硕杰社”范围,境内的东坪窑亦属硕杰郑氏经营。

    为了“瓷帮古道”的顺畅,硕杰郑氏又集全族人力资金于沿途修建双桂桥、天马格雨亭,重修元山堡,并砌修了一条自三班大兴堡至天马山,全长5公里的数千级石阶路道。

    岭头沿途丛林密布,盗匪活动猖獗,因它不属于官道,官府自然不管。为此,硕杰郑氏族人与永春拳师联合在此设馆教习“太祖拳”、“白鹤拳”,并保护沿路挑夫从“瓷帮古道”安全通过。岭头郑氏习武成风,声名远扬,一度曾有“挑瓷须拜岭头伯公”(伯公即拳师尊称)之说。其中,有名有姓的拳师还不少,如道光年间岭头郑鈋为保护祖山“以一斗十”的事迹,就见诸谱志。

大兴堡石阶.jpg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