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2月2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台融合 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闻作者:郑智得 林晓勋  发布时间:2025-02-24  查看次数:12次  

 “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吃完饭也没有聚会聊天的地方,现在好了,路又宽又平,还有小公园小广场可以供我们聊天消食。住在这里感觉越来越舒心了!”在上涌镇门头村,村民们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走进门头村,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村道整洁宽敞,民居错落有致,新建的口袋公园和景观提升后的伏虎寨,更是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年来,上涌镇门头村紧紧抓住闽台融合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现从传统乡村向现代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

北山·山北野奢营地.jpg


以民为本

雕琢幸福家园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咱村的居住环境真是改头换面了。以前一些老旧的房子,现在变得漂漂亮亮,住起来也更舒心了。”村民赖诗华激动地说道。

“我们始终把村民的需求作为最核心的考量。”参与门头村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台湾团队表示。自项目启动以来,镇政府工作人员、台湾团队与门头村“两委”并肩作战,不辞辛劳地深入村民家中并召开多次村民大会,倾听大家的心声和建议,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规划,确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造项目,其中包括三类农房改造、公共空间打造等。

门头村老年人众多,适老化改造无疑是三类农房改造的最关键一环。“我们为每位老人量身打造改造方案,确保每个细节都能为他们提供便利和安全。” 项目负责人高韩详细解释道,适老化改造工作从建筑安全、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三方面展开,通过加固房屋结构,粉刷外墙;室内优化照明,采购适老化设备(烟雾报警器和看护手环),粉刷内墙,厨房地面做防滑,增设卫生间等;室外环境,增设无障碍入户坡道、进行路面平整和防滑处理,并设置休憩座椅。

 “我的房子外观按照戴云山筑风格改造。院子里新增了一个凉亭,供大家休息。屋内也经过了翻新,看起来焕然一新。改造后,居住更加舒适,还拥有了休闲放松的空间。” 宜居化改造项目参与者赖两成说道。

民宿化改造项目参与者赖礼奇表示:“村里通过精心整修有条件的房子,将其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民宿,我的房子也是其中之一。这不仅让游客能够品尝到我们村的特色美食,体验独特的乡村生活,也为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在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台湾团队也精心做了设计。“我们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和伏虎寨,如今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之地。”村书记赖诗安自豪地介绍,“口袋公园里繁花似锦,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伏虎寨经过景观提升后,古朴韵味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产业兴村

谱写振兴华章

“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给村里多项产业带来了好机会,让咱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大好前景,生活也有了奔头。”门头村村民赖诗裕满心欢喜地说。

在特色农业领域,门头村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推动德化梨、茶叶等产业发展。 “在门头村,我们大力推进农田灌溉改造提升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上涌镇农业负责人陈培昆详细介绍道。同时,积极开发德化梨酒等特色农副产品,并成功举办闽台融合乡村艺术季和一系列采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北山·山北野奢营地的建设,无疑是门头村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营地项目负责人赖诗颂兴奋地说:“目前,营地一期已经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依山傍水的野奢营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有力带动了周边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头村,地景艺术成为闽台文化融合的新桥梁。台湾艺术家与门头村村民携手,巧妙融合闽台两地文化元素,创作出“丰釆光谱竹韵”“红竹·宏筑丰採”等地景艺术作品。以竹子为媒,结合德化梨产业,用色彩与诗词歌赋共同展现两岸丰收喜悦,红竹寓意吉祥与希望,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注入现代创意,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加深两岸文化交流融合。

此外,“文旅+研学”产业的蓬勃兴起,也为门头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上涌镇文旅项目负责人林晓丽介绍:“今年来,我镇精心设计多条研学旅游线路,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闽台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团体和游客纷至沓来,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推动下,门头村正稳步迈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