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4月0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举办

“凝脂之光”闪耀日本京都
新闻作者:林婉清 许华森 吴有森  发布时间:2025-04-07  查看次数:25次  

□ 林婉清 许华森 吴有森

3月27日至3月30日,“凝脂之光 雕塑之美——中国德化白瓷日本京都展”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举办,展览以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再度掀起全球对“中国白”的艺术追捧。展览期间,我县的工艺美术大师与日本陶瓷爱好者和观众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文化交流。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向游客介绍德化瓷技艺.jpg游客近距离欣赏德化白瓷作品.JPG外国友人参观德化白瓷展览.JPG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技与艺的交融对话


此次展览共展出德化陶瓷精品80多件,涵盖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等多种类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是泥与火的涅槃诗篇,也是技与艺的交融对话。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德化白瓷莹如白玉、凝脂似雪的特质,更体现了德化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

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的作品《梅花瓶》,瓶身上浮雕的梅花栩栩如生,仿佛随风轻摇,散发出淡雅而高洁的光泽,与双兽耳点缀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的作品《弘一法师》静静伫立,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行脚度世的高僧形象。衣褶随风轻扬,线条流畅有力,凸显出法师清瘦而高大的身姿。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建勇的《敦煌印象咖啡杯》让人眼前一亮,杯体与底碟上敦煌壁画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色彩丰富而和谐,与德化独有的冰种玉瓷完美结合,高贵典雅中透露出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厚重。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赖瑞攀的《少林功夫》以德化紫砂为魂,瓷泥流转间,达摩面壁十年的坚毅与少林武功的精髓跃然瓷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随金的《四大美女》系列,以西施、昭君、貂蝉、玉环为题材,瓷质细腻,线条流畅,将古典美人的神韵与现代艺术手法巧妙结合,淡雅色彩中颂扬着佳人的绝代风华。

全国轻工技术能手李钱金大师的《合一》作品,16组装置围成舞台,金蟾们在C位刘海的指挥下引吭高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诙谐中透露出匠人的智慧与艺术的趣味。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黄丽娥大师的《乡恋》瓷雕工艺细腻入微,以一位烫波浪短发、身着旗袍的女子形象,将东方女性的优雅与岁月的沉淀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德化创业20多年的日本京都人水出胜也带来了自己创作的展品——钧白木叶盏和天目杯,希望以此加深中日陶瓷技艺和文化交流。

展览现场,德化白瓷以其温润如玉、细腻如脂的独特魅力,引得外国观众纷纷赞叹。他们表示,此次展览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在日本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展览。


续写中日千年瓷缘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德化白瓷,器物精巧典雅,以“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驰名中外,素有“中国白”美誉。

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的中国陶瓷传入日本,对日本陶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京都陶艺师水出胜表示,曾在日本陶瓷相关文献中看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德化学习烧制瓷器技术,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

明清时期,德化阶级窑烧制技艺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串窑的始祖”。德化白瓷的细腻雕刻技艺也传入日本,影响了“京烧”等陶瓷流派的造型艺术,日本学者称赞德化瓷塑像为“东洋佛造像之典范”。

展览策展方日本石西京艺术事务所美术部负责人王家明表示,京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窗口,两国不同的审美特点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陶瓷文化。“与德化陶瓷‘以素为美’的风格不同,日本陶瓷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装饰性,通过这类展览,会让两种文化风格产生意想不到的碰撞。”王家明说。在日本,德化白瓷被广泛用于茶道、花道等传统文化中,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次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德化白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执行秘书长张明贵介绍,中日制瓷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互鉴更值得期待。这次展览既是艺术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对话,通过这些作品,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建勇表示,秉承“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的设计风格,精致的展品受到日本观众的喜爱和青睐,并与当地机构达成了品牌合作初步意向;“希望通过这类展览活动,推动德化白瓷与日本陶瓷的融通交流。”


向世界展示“中国白”


德化陶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并以“中国白”美誉闻名世界。宋元时期,德化陶瓷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明清时期,德化瓷雕技术发展迅猛,并涌现出何朝宗、林希宗、林朝景、陈伟等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

乘着海洋贸易“东风”,这抹“中国白”成为了许多王室贵族、私人藏家的“心头好”,爱好者竞相追捧。如今,世界多地都能看到德化瓷的踪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便藏有大量来自宋、元、明、清时期的德化陶瓷精品,不少作品还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

张明贵说,这些收藏在海外的德化古瓷,增进了当地人们对中国陶瓷文化和德化白瓷的了解,也让后人有更多机会学习观摩不同时代背景下德化制瓷技艺和风格,学前人所长、补己之短。

徐建勇表示,这些馆藏于各地博物馆的德化白瓷,既是对德化陶瓷技艺的高度认可,也是中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看到很多人贴着玻璃仔细观看德化陶瓷,让我更坚定去促成德化大师专题展落地日本的想法,让更多的日本观众了解德化超凡陶瓷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千年窑火淬炼,今朝愈发璀璨。如今,德化瓷在转型升级、国际化拓展、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我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15%,并跻身胡润全球艺术陶瓷城市前五,全县60%以上的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县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设立7家“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中心,向世界展示德化白瓷的深厚底蕴和精湛工艺;在马来西亚、德国、荷兰、美国、墨西哥等地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持续掀起“中国白”热潮。

此次京都展不仅延续了中日千年瓷缘,更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国际艺术舞台,“中国白”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聚焦着世界的目光。未来,我县将继续推动德化白瓷在全球范围内的巡展,让“中国白”的艺术热潮持续升温,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璀璨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