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埕镇立足资源禀赋,以绿色高标准农田为载体,以优化田园生态为目标,着力推进农田建设和农旅项目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2024年,该镇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农旅融合类“五好”乡镇,南埕田园综合体入选省、市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优秀案例名单。南埕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游客体验“活”起来。
统筹推进
“愿景图”变“施工图”
春摘草莓、夏赏荷花、秋观稻浪、冬尝脐橙——南埕镇的四季因农旅融合而绚丽多彩。在5公里长的“南溪口”水文化景观带,游客王燕霞正带着孩子体验农耕研学:“孩子第一次在田间采摘草莓,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田园的乐趣。”
南埕镇依托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农文旅景观,以5公里“南溪口”水文化景观为纽带,以农业为底色,打造7个农业观光基地、3条采摘自驾游线路、农耕研学等乡村旅游业态。同时,南埕镇通过三级共建,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指导、服务保障等6个专项小组、12个行政村,分类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优化提升规划编制,形成“1+6+n”工作推进体系。此外,南埕镇因地制宜,坚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设计、建设、管护始终,依托南埕特有的水文化、林文章、石特色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生态道路4条、生态沟渠8条、生态田园2片。
集中连片
“巴掌地”变“一块田”
“如今咱也是‘新农民’,种地能赚钱,还能当股东!” 西山村的高山蔬菜基地采用“集体+农户”模式,村民老李收到去年的分红喜笑颜开。
南埕镇激活“低效耕地”,针对撂荒、弃种、无主等土地,逐地块查清位置、面积、用途等,建立了“底数一本账”,完成复耕面积180.33亩。与此同时,南埕镇通过推动“整村流转”,以村为单位,探索“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推进方式,综合打造水利、道路、土壤等农田基础设施。如,南埕村连片打造130亩高标田园综合体集中种植国家金奖水稻、西瓜、草莓等观光采摘作物,前锋村引进益茂农业流转土地300亩种植牧草,西山村流转零散土地120余亩发展“集体+农户”高山蔬菜示范种植基地。此外,南埕镇力争“减垄增地”,充分用好田埂地、废弃生产路等后备耕地资源,实施土地平整工程,通过打破田垄边界,将各分散地块间的废弃沟渠打通铲平,新增有效种植面积近10亩。
融合推进
“小农户”变“新农民”
“这里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浓浓的乡愁。”不少游客感叹。为实现乡村农旅产业链条的联动与延伸,南埕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成“竹溪里”“溪郊湾”“南山舍”等一系列特而美、小而精的农旅融合业态12处,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3个,举办农耕节、音乐节、菊花展等活动,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
同时,为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共富,南埕镇建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集体变股东的“三变”利益链接机制,整合12个村集体资产资源、撂荒复种收入资金、帮扶资金等入股高标准农田建设,催生了田地托管、土地银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高标准农田经营模式,让集体资产增值潜力不断释放。值得一提的是,南埕镇以共建共享、共富共赢为目标,提增综合种养效益。大力发展“春摘草莓、夏赏荷花、秋观稻浪、冬尝脐橙”等乡村旅游观光产业,以多种农业种养模式增强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南埕镇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建设生态道路、沟渠和田园景观,将农田基础设施与文旅元素结合,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田园格局。村民不仅因土地增值获益,还通过经营农家乐、手工艺品等拓宽收入渠道。从“低效耕地”到“高标良田”,从“小农户”到“新农民”,南埕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乡村焕发新生机,更让村民与游客共同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农为媒、以旅兴农,绘就共同富裕的新图景。
拓宽招商引才渠道
日前,“品牌德化·四季人才”德化籍在京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北京市“中国白·德化瓷”北京艺展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以“开春会客·京彩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拓宽招商引才渠道,搭建德化籍在京人才与家乡交流互动平台,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家乡建设,为我县打造共同富裕山区范例注入人才动力。活动吸引了在京流动党员、北京福建德化企业商会代表以及德化籍在京青年人才代表等30余人参加。未来,我县将继续加强与在外人才的联络,推动更多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就业,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吴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