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不熄,匠心代代相传。在龙浔镇丁墘村,一场以党建为纽带的“三区联创”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这座瓷村的肌理。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治理理念在此交融,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璀璨火花。
“家门口”的便利
托起民生温度
“以前消防培训要跨半个城,现在家门口就能实战演练!”“上周在零工市场登记信息,今天就收到了电商直播的面试通知!”走进丁墘村科技园区,企业和员工们的感慨道出了这里的蜕变。
“2023年,我们立足科技园区聚集全县70%以上陶瓷大师的实际,在中心建设中国白非遗传承研习所,并为全县陶瓷大师提供‘师带徒’仪式举办、申报、政策等服务。”龙浔镇丁墘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能说。三区联创不仅是政策落地,更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近年来,丁墘村乘势而上,深入开展“三区联创”,走访调研,对接县应急局、人社局,成功争取到150多万元项目资金,建成了德化县应急生活体验馆和网络零工市场,并引入了专业法律咨询服务,推动便民服务从“纸面”走向“地面”。据统计,丁墘村年均调解纠纷350件、促成就业6000人次。
党建“红纽带”
串起产业“蓝海”
位于“中国白”陶瓷产业核心腹地,丁墘村拥有140名市级以上陶瓷大师和437家陶瓷企业,年产值39.8亿元。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答案藏在“党建+产业”的深度融合中。
丁墘村成立片区“大党委”,统筹红色足迹点、邻里中心等阵地,形成党群共同体,将组织覆盖到基层治理的末梢,推动辖区内12个小区100%成立党支部。同时,盘活20亩土地与太平宫窑文化资产,吸引3家企业合股成立文化园公司,打造7000平方米商业空间和3.4万平方米乡村振兴产业园。邀请8名国家级、132名省市级陶瓷大师成立联盟,开展技能培训、沙龙等活动120场次,培育人才256人。
“大师带徒弟,技艺传下去,人才留下来。”陈文能说,村里不仅为“师带徒”提供政策支持,还建设龙窑烧制基地,鼓励企业以技术、资金反哺社区,形成“产业兴、人才聚、治理稳”的良性循环。
非遗“活起来”
瓷都“火起来”
在丁墘村,历史与未来从不割裂。中国白非遗传承研习所的落地,让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对话;龙窑基地的烟火重燃,吸引着年轻匠人扎根乡土。
“当党建红引领产业蓝,传统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入驻园区的陶瓷企业负责人卢华禹感慨。如今,丁墘村年均举办文化沙龙、技艺展演等活动超百场,吸引游客和客商数千人次,非遗IP正转化为文旅经济的新引擎。
窑火生生不息,匠心历久弥新。丁墘村以“三区联创”为笔,绘就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蓝图,更是一条“传统与现代共融、发展与治理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座千年瓷都,正以创新之姿,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山区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