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7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鱼缸”承载起乡村共富大梦想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1  查看次数:35次  

□ 吴有森 陈河川 陈彤

基地建设标准繁殖鱼缸与精养池,构建高效养殖体系.jpg

基地建设标准繁殖鱼缸与精养池,构建高效养殖体系

查建川在检查鱼苗生长情况.jpg

查建川在检查鱼苗生长情况

基地引入地下温泉水循环系统.jpg

基地引入地下温泉水循环系统

近日,雷峰镇蕉溪湾观赏鱼繁育基地传来喜讯,这座现代化农业科技项目迎来阶段性建设成果。它正以“科研+产业+文旅”的创新模式,为宁静的山乡注入澎湃新动能。

科技驱动

打造特色养殖标杆

“热带鱼对水质和温度极其敏感,一点马虎不得。我们引入的这套地下温泉水循环系统,水温恒定在25℃,这是养好鱼的基础。”该基地负责人查建川指着一旁精密的温控设备介绍道。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基地,每天刚亮,穿着水靴,挨个查看鱼缸水质和鱼苗状态的身影。

明亮的展厅里,200个销售鱼缸宛如微型水族馆,斑马鱼、神仙鱼等50余种色彩斑斓的热带观赏鱼游弋其中,现有成品鱼及鱼苗20万余尾。尤为关键的是,基地实现了鱼苗全自主繁殖,从源头把控了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据了解,该基地于2025年4月15日开工建设,短短数月,截至6月初已完成200余万元前期投资。占地2亩的热带鱼繁殖基地内,300个标准繁殖鱼缸与31个精养池构建起高效养殖体系,年繁殖能力达300万尾。

该项目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技术支撑,由"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罗土炎研究员领衔,在繁育技术、病理防治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今年来,基地不断优化繁育流程,攻克了多种名贵观赏鱼的本土化繁育难题,并创新性地结合轮虫生态饵料培育技术,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看着小鱼苗一天天长大,品质越来越好,养殖户和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多,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查建川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科技助农的初心。

三产融合

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随着政永高速蕉溪出入口规划落地,基地的区位优势凸显,物流成本将进一步优化。市场拓展也捷报频传,目前已成功打入上海、福州、泉州等城市,仅6月15日至21日一周,就销售观赏鱼8万余尾,创收10万余元。

科技赋能产业,最终要落脚到惠及百姓。基地的建设运营,为当地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蕉溪村村民陈老伯就是受益者之一。

以前,陈老伯主要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基地建成后,他经过培训成为了首批上岗的养殖工人。“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这么先进的养鱼技术,还有份稳定的工资拿!”陈老伯一边熟练地投喂着轮虫饵料,一边笑着说,“现在每个月能挣三千多元,不比出去打工差,还能照顾家里。”目前,基地已聘请了6名像陈老伯这样的当地村民就业。随着基地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未来将释放出更多岗位,成为村民家门口的“金饭碗”。

更令人期待的是“鱼旅融合”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基地规划依托温泉资源和观赏鱼特色,开发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亲子钓鱼体验等沉浸式文旅项目。未来,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千姿百态的观赏鱼,体验垂钓乐趣,还能入住别具一格的温泉观赏鱼主题民宿,品尝蕉溪特色美食一条街的风味。同时,“微景观鱼”的标准化品牌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力求将小小观赏鱼打造成带动一方致富的大产业。

这座集现代化繁育、多元化销售、沉浸式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项目,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以村民的奋斗为底色,生动实践着科技赋能农业的振兴之路。一个个小鱼缸里,不仅游动着五彩斑斓的生命,更承载着乡村共富的坚实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