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扣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目标,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教育配套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扎实成效。新校园陆续启用,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特色课程日益丰富,德化教育正稳步迈向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拓展空间优化功能
筑牢均衡发展根基
教育要发展,基础必先行。2025年,我县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优化学校布局,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热切期盼。
走进今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德化一中凤阳校区,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运动场、设施完备的实验室令人眼前一亮。学生们在走廊上有序穿行,教室里书声琅琅,校园处处洋溢着朝气与活力。“新学校不仅硬件条件好,各类功能教室也很齐全,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里。”德化一中党总支副书记何雅坤介绍。该校计划总投资1.95亿元,校园占地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涵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室内体育馆、礼堂、300米环形跑道、室外运动场地等配套工程,设置36个教学班,容纳1800名学生,极大缓解了城区学位紧张问题。与此同时,职校二期项目竣工投用,古洋中小学项目稳步推进……“学校建得好、班级设置足、学位有保障”正成为德化教育的新常态。
硬件提升不仅体现在新建项目,存量校园的优化改造同样成效显著。我县今年累计投入38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室,550余万元用于更新信息化教学设备,并针对德化实验小学等12所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的学校,采取“内部改建+外部租借”并举的方式,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在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新投用的塑胶操场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以前操场小,活动受限,现在跑道、篮球场、足球场一应俱全,孩子们课间15分钟都能玩得特别尽兴。”该校党总支书记方金辉感慨地说。学校还新增了地下停车场,打通了家长接送“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了上下学高峰交通压力,赢得家长一致好评。
持续的资源投入与空间优化,为德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让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引育并重优化梯队
激活教育内生动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县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多项机制,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帮助新入职及转岗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日前,我县举办2025年度新入职教师暨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班,共有300多名新教师和转岗教师参加系统培训,涵盖教育教学理论、课堂管理、师德修养等内容,为其顺利上岗奠定坚实基础。新入职教师黄小榕表示:“本次培训有幸聆听了众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使我们获益良多。我们将把这些宝贵心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躬耕于未来的教坛。”
在德化一中凤阳校区,教师队伍继续优化“名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成长”的梯队格局。学校通过深化“县管校聘”机制,推动教师有序流动;新招聘的优秀青年教师迅速融入,学校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学科和德育双导师,并提供常态化教研支持,助力其快速成长。
面对2025-2026学年因学生数变动导致的中学教师需求增加,以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中配齐配足学科教师的要求,我县多措并举补充师资力量。全年共引进教师300人,其中编制内教师64人,编制外教师222人,县外调入14人,有效缓解了各校师资短缺问题,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师资培训同步扎实推进。2025年德化县教师培训计划共安排核心师资培训班24个,覆盖2600余人次。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高中英语、初中数学和教学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等18个核心师资培训班,培训教师达2400多人次,有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名优教师培育同样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全县新增正高级教师3人(总数累计达10人),1人获评泉州市中小学名校长,2人在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1人入选福建省“技术能手”;新增第一至五高层次人才4人、第六至七高层次人才35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7月19日至21日,以“新数学实验”为核心议题的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第25届年会暨第6届名师工作室联盟研讨会在我县举行。来自省内外近千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名师及一线教师共襄盛举,探索数学教育创新路径,共绘育人新蓝图。这是今年以来我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之一。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我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深耕教育质量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高考质量保持高位,近5年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学生12人,被“985”“211”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学生565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中小学校“5G+专递课堂”全覆盖,积极探索“双新”背景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组织修编《陶瓷》乡土教育读本,德化一中、实验小学2所学校首次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推动教育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大思政课”工作格局,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所、优秀少先队中队1个。坚持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创建推进融合育人、全面发展,入选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福建基地联盟学校2所、省第二批闽台棒垒球联动学校1所和市首批科学教育特色校2所、智慧校园试点校2所。
促进教育服务提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周六日“双休”制度,禁止学校安排补课或测试,为中小学生减负“松绑”。坚持实施随迁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和三孩家庭子女就学优惠办法,建成使用“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服务平台,办好公办幼儿园托育班,率先实施幼儿园课后延时、暑期托班和小学晚托服务,为广大家长解决子女上学、接送、托管等后顾之忧。
多元融合百花齐放
树立德化教育品牌
特色办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路径。我县积极引导各校结合实际、培育特色,形成陶瓷文化、科学教育等“一校一(多)品”的教育生态,打造出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教育品牌。
德化一中“陶瓷+”跨学科实践育人已走过三十年历程。自1993年涂茂苍老师编写《陶瓷颜料和釉彩》实现瓷艺与化学融合开始,学校逐步构建“陶瓷+必修+选修+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将地方资源融入学科教学,通过联动陶瓷企业、艺术大师等社会力量,形成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生作品屡获国际、国家级奖项,并获得国家专利,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创新成果。
县实验幼儿园持续二十年深耕“陶然”艺术教育。该园副园长林丽蓉介绍:“我们以德化陶瓷文化为底蕴,构建了多领域融合的‘陶然’艺术课程体系。”园内环境浸润艺术气息,孩子们在“主题式”“体验式”“情景式”玩创中感受陶瓷魅力。该园通过家园社协同机制,推动“陶艺大师进课堂”与“陶瓷文化研学”常态化,相关成果获各级媒体广泛关注,成为学前教育领域可复制的“德化模式”。
县第二实验小学则以科技教育见长。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无人机大赛中,该校五名学生荣获团体接力三等奖和个人飞行二等奖。该校党总支书记方金辉表示:“自2022年将无人机课程纳入科技特色教育以来,我们建设了专业实训室,通过社团、课后服务等途径激发学生对航空、人工智能的兴趣。”学校还系统开设编程、机器人、数字绘画等科技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这些特色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全面提升其创新素养和动手能力,成功塑造出德化教育的多张亮丽名片,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我们以配套升级夯实发展基础,以师资建设激活教育潜能,以特色育人提升内涵品质,稳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县教育局局长曾昭亮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快项目建设、优化资源布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全力以赴迎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德化教育事业再谱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