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9月15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捐躯赴国难 热血映山河

新闻作者:颜志强 王金镭  发布时间:2025-09-15  查看次数:42次  

施文华(1899—1942年),字冬荣,祖籍龙浔镇丁墘村官路下。年少时,他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南渡马来亚,最终在柔佛州文律定居。在异国他乡打拼,施冬荣始终秉持勤恳务实的态度经营事业,同时性格开朗善交际,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凡事以礼相待,这份真诚与修养赢得了当地侨胞的敬重。

在事业逐渐稳固后,施冬荣从未忘记“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无论是推动当地社会公益事业,为侨胞解决生活难题,还是响应祖国号召参与各类捐输活动,他始终冲在前列:不仅积极奔走呼号,动员身边侨胞贡献力量,更率先垂范,慷慨解囊捐赠财物,成为侨界中投身公益、支援祖国的标杆人物。

施冬荣的侄孙施国灿,至今仍清晰记得关于三祖父的诸多往事。“我三祖父为人特别慷慨,他在文律站稳脚跟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把我爷爷和其他亲戚接过去。当时所有人的路费都是他出的,到了文律后,也是他一手安排大家的住处,帮着安家立业。” 施国灿回忆道,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不懈的努力,施冬荣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涵盖多个领域,很快成为文律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实业家,也为他后续投身侨社事务与家国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凭借在侨胞中的威望与热心公益的担当,施冬荣先后担任文律中华商会会长、文律德化会馆会长、乐育学校董事长等。他始终以服务侨胞、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主持商会事务时,积极为侨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维护侨胞商业权益;执掌德化会馆期间,凝聚同乡力量,助力侨胞解决生活与发展难题;担任乐育学校董事长时,推动学校改善教学条件,重视华侨子弟教育。

1931年抗战爆发,祖国陷入危难,远在南洋的施冬荣心急如焚。他毅然放下部分商业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支援祖国抗战的筹赈工作中,先后担任文律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首届主席及历届执委、柔佛筹赈总会执委、中国国民党驻南洋英属柔佛邦直属支部文律分部执委兼宣传主任。在筹赈岗位上,他一方面积极奔走于各侨社、商家之间,发起募捐活动,号召侨胞为祖国捐钱捐物;另一方面利用宣传主任的身份,通过演讲、传单、集会等多种形式,向侨胞传递祖国抗战形势,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动员更多人加入到支援祖国的队伍中,为抗战前线筹集了大量物资与资金。

施冬荣的积极抗日行动,彻底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随着日军势力在南洋的扩张,他们开始对支持中国抗战的侨领进行残酷打击报复,施冬荣成为重点迫害对象。在一次血腥镇压中,日军闯入施冬荣家中,对其妻儿老少进行疯狂屠杀,一家13口人不幸遇害,仅留下一名年幼的孩子,原本和睦兴旺的家庭瞬间破碎。

当时的施冬荣因外出办事侥幸脱险,但日军已对他发出通缉,四处指名搜捕。侨胞杨步青曾在《南洋商报》发表《文律华侨血债》一文,记录下这段惨痛历史:“文律这一次遭受敌寇集团屠杀千余侨众,施冬荣先生当时虽侥幸脱险,可是他的妻子家人罹难者十又三人,极人世间之惨事。”即便家破人亡、身处险境,施冬荣仍未被恐惧击垮。一天中午,他实在不放心,冒险回家查看,却被当地投靠日军的巫警发现行踪并逮捕,押送至峇株巴辖的日军兵营。

在狱中,施冬荣深知自己难逃敌人毒手,但他始终坚守气节,不愿牵连身边亲友。面对前来探视的亲友,他平静地说:“余虽死,不愿株连友好,请各安心!”这句简短的话语,尽显他的大义与担当。1942 年三月,年仅44岁的施冬荣被日军残忍杀害,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

“我三祖父一家遭残害时,日军是拿着机枪扫射的,现场凄惨得让人不敢回想。” 施国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声音不自觉地压低,满是悲痛,“那个幸存的幼孤,因为亲眼看见家人惨死的场景,受到极大刺激,后来患上了精神病。三祖父被害后,我爷爷心疼这个孩子,把他送到当地的精神病院治疗,可没过多久,孩子还是不幸去世了。一个曾经在文律声望极高、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就这样彻底没了。”

施冬荣的一生,是海外侨胞爱国情怀的生动缩影——他在异国他乡拼搏立业,却始终心系祖国与侨胞;面对民族危难,他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即便遭遇家破人亡的惨剧,仍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侨史与家国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本文根据《德化人民革命史》等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