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而亡,后人以此为节日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
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灿若晨星,光芒万丈,仅《离骚》一篇就足以千古,后人誉其为“中华诗祖”“中华诗魂”,所以,端午节又是中国诗人节。
殊不知,屈原也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主要履历概括如下:
怀揣理想,应诏出仕。公元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正值弱冠之年,组织乡里青年奋力抗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当时,经吴起变法,楚国国力增强,屈原满怀壮志,于第二年仲春三月,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任鄂渚县丞。前319年升任左徒,即副丞相,掌外交兼议国政。同年深秋,首次出使齐国。屈原二十出头,便身居要职,可谓青云直上。
变法改革,提倡“美政”。前317--315年,屈原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易风俗,竭力除旧布新,以图富国强兵。可惜随着改革的深入,遭到旧贵族和顽固势力的反对,民心沸腾,改革受挫。尤其是承密旨起草打击旧贵族特权的《宪令》,上官大夫靳尚夺看法令未遂,千方百计诬陷屈原,楚怀王听信谗言,加上秦国从中使坏离间,屈原终遭排挤,被罢去左徒一职。
联齐抗秦,苦谏不纳。屈原洞察战国时局,深知秦国推行“连横”,远交近攻。楚国要生存,只有“合纵”,连齐抗秦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秦国派张仪到楚国搞破坏,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拨弄下,允诺送“六百里秦地”,楚怀王起贪婪之心,以为唾手可得,结果上当。秦国借口楚与齐断绝不彻底,楚怀王竟派使者去辱骂齐王,向秦国示好,可是张仪只承认当初允诺“六里秦地”。楚怀王恼羞成怒,出兵攻秦,反而丢了汉中六百里楚地。迫于形势,楚怀王又派屈原使齐,重修旧好。屈原先为楚背齐而致歉,再分析齐楚联合抗秦的利害,成功劝说齐王捐弃前嫌,最后以楚为“合纵长”,楚齐燕韩赵魏“合纵”攻入秦地函谷关。秦国提出“分一半汉中地”予楚,此时,楚怀王宁得张仪,不要土地。而张仪自愿再次使楚,故伎重演,施展其“不烂舌”,贿赂靳尚等佞臣,游说楚怀王宠妾郑袖。结果,楚怀王又放走了张仪。当屈原从齐国赶回,楚怀王才意识到“又上当了”,派追兵,张仪已到秦国。后来,秦昭王“邀请”楚怀王约会于武关,屈原、昭睢等人极力劝谏,无效,楚怀王羊入虎口,身死他国。
一心为国,三次被贬。起初,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但是由于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矛盾尖锐,遭上官大夫靳尚等群小嫉妒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以致被贬为三闾大夫。第二次,当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瓦解齐楚联盟后,秦楚黄棘之盟,楚国投入秦的怀抱。屈原因力主联齐抗秦,被逐出郢都,贬到汉北。第三次,在秦昭王约楚怀王武关相会后,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坚决反对与秦苟合,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自沉汨罗,忠心可鉴。屈原满怀理想而来,不愿同流合污,屡屡见谗被逐,郁郁不得志,只好诉诸“楚辞”,借“香草美人”托怀,时刻不忘救国强楚,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屈原悲愤难捱,于五月初五日抱石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两岸百姓听闻屈原跳江,悲痛不已,便划船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尸身,人们纷纷将食物投入江中,以此来避免让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渐渐地演变为端午包粽子、赛龙舟(驱赶河妖)的习俗,世代传承,以志不忘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