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1年11月22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都文艺】德化第三实验小学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1  查看次数:1025次  

编者按:《瓷都德化》之“瓷都文艺”开设以来,以挖掘瓷都文化,展示德化人文为宗旨,其中,扶持文艺新人也是其重要职责。三实小素来文风蔚然。远的如省内知名作家陈志泽曾在丁溪小学任教,近的如学校教师张玉芬、赖家福等长年笔耕不辍,另有文友叶枚举、黄文杼等曾在该校传道授业。如此氛围下,学生多少会受到一些熏陶与启迪,在作文方面可望有所突破。此次,特意选取1篇教师作品、4篇学生习作,以飨读者。

1638322958113202.png

德化第三实验小学

内坂窑边小坐

◎张玉芬

在一个午后,我与内坂窑独处了一个时辰。

我坐在新搭建起的悬空木梯上,靠着围栏,就像靠在古窑的胸口上,仿佛能触摸到他的体温。我闻到了劳动汉子身上的气息,汗味,还是体香?是风吹开了他的衣襟,我感受着他的胸膛起伏,知道他是劳作间歇的小憩,只须一袋烟一壶茶功夫,即刻又将生龙活虎起来。

与古窑的独处,我心旌荡漾。我是从瓷都城里出来的追随者,而古窑只留给我一个不完整的身姿,我只能在想象中努力还原,却总是节外生枝,不能遂我的愿。我查阅大量资料来脑补“窑来”“窑去”的遗憾,借助了陶瓷古法烧制活化石——月记窑的翅膀,让思维飞翔在遗址的上空,靠毅力营造起一座又一座龙窑,窑背拱起来,窑门打开,放上垫圈,搭起伞状支烧架,小心翼翼放上一件件瓷器,瓶啊,壶啊,马可波罗罐,碗,盘,尊,粉盒,还有一尊尊佛像泥塑作品……从宋元的青白瓷,到明代白瓷,再到清代的青花。残片极薄,有时我把它举在手上朝太阳看,阳光透过瓷片,连同手艺人拉坯时留下的指纹,映在脸上,暖暖的,像在我脸上搽拭上一层古代的妆彩与眼影。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在边阶上小坐,享受着无限的惬意。这是与历史独处的小秘密,偶尔还有与朝代比肩的自得。窑头朝向溪流,龙窑呈俯冲下山之势,他是渴了吧,曾经不熄的火燎火烤,曾经无数的三天三夜,曾经的吞吐浓烟开窑装窑,曾经热火朝天的场面,以及面对一件件白瓷的赞叹……他来不及的喘息把这一切蕴藏在胸腔,我把手指放在投柴口——鼻腔底下,试一试气息……我无限亲近他,一座古窑,听硕杰上寮溪从左边潺潺流下,溪岸上水姜花洁白,一个个小拳头举起,它稚嫩的婴儿般的花瓣无惧午后的阳光,是内坂窑遗址上的瓷片装饰成的花朵吗?你看,那青白瓷的色泽,清冷而高雅,可爱又洁净。水姜花是稚嫩的,而瓷是硬朗的,二者的相似之处除了色泽上的相近之外,更在于品性相似——只可欣赏之,不可亵渎焉!水姜花一离了水就失去她的好颜色好姿态;而瓷得捧着供着,稍不上心就要碎了身躯散了灵魂。

其实,这里只有遗址,看不出完整的窑体,更看不出昔日的窑火。窑——这一汉子是从我心里长出来的。独处的好处在于偷偷生长事物!消失的事物,甚至隐秘地藏在脑沟深处的人物,将在静谧的时光里到来。

“甜食”苦菜汤

◎德化三实小 徐欣怡

德化有许多特色小吃,而小吃中最最特别的就是所谓色香味俱不全——苦菜汤。

苦菜汤的独特性,就像是吃榴莲一样,一开始闻到它独特的味道就不想吃,可是尝了之后却令人口齿留香、恋恋不舍。

事情要从妈妈的故事中开始:几年前,妈妈带着一位德国陶瓷客户去品尝德化特色小吃。妈妈点了各种颜色、各种味道的小菜,还点了一道苦菜汤。德国客人把其他的菜品都尝了一遍,并赞不绝口,唯独没有动那苦菜汤。他看了看苦菜汤,皱起了眉头。确实,苦菜汤的颜色并不好看:墨黑墨黑的,有点像沼泽地的颜色。德国大叔又闻了闻,一股特别的味道冲进了他的脑门儿,他的嘴角弯了下去,眉头皱得更深了。最后,他决定尝一下,苦菜汤刚送到嘴边,顿时他的五官扭曲到一块儿。他放下汤匙,摇了摇头,用英语说:这苦菜汤的味道怎么这么奇怪?妈妈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他。

第三天,妈妈又带客户去吃饭。由于妈妈爱吃苦菜汤,这次,妈妈照样点了这道菜。德国人看妈妈吃得这么香,问道:“凯西,你确定这道苦菜汤是一道美味的食物吗?”妈妈回答:“我是这么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您不妨尝一下。” 德国客人缓慢地拿起公勺,搅动一下那碗汤,审视好几分钟,然后轻轻摇了摇头,说:“我想我还是算了。”他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汤那么黑,叶子是枯了的?妈妈慢慢向他解释,并表扬他问得很有关联性,颜色黑,的确是因为叶子是枯的;新鲜未晒干的苦菜,煮出来的汤是带绿的。妈妈告诉他,这“枯叶”是用鲜嫩的野生苦菜叶子晒干制成的,叫做苦菜干。德国客人睁大眼睛:“还是天然的?”妈妈很确定地点了点头。客户拿起汤匙,轻舀了一口,若有所思地停留了一会才下肚,皱起了眉头,“是苦的。”“是的,微苦,清凉降火,排解内毒,是暑天的保健食物。还可以降血糖、血脂等功效。”妈妈随口开了一句玩笑:“还可以减肥哦。” 这个微胖的德国客户又勇敢地尝试了一口。

谈完工厂的事情,一周后,妈妈还带着她去吃饭。妈妈雷打不惊地点了她的最爱——苦菜汤。这次,德国客户也“很像样”地装了一小碗,就像装小甜点一样,刚入口就竖起大拇指。妈妈解释说:如果非要从食物的色香味俱全的角度来说的话,苦菜汤真的是色香味俱不全,单从色相来看自然其貌不扬;从香的角度来说,苦菜汤那独有的味道,更是让不了解它的人退避三尺;从味道来讲,初次吃苦菜汤这道菜,会觉得很苦,甚至难以下咽。但当你再次吃它,或者多次吃它,你一定会尝出它那独特的纯纯的菜香,尤其是在吃了大鱼大肉后,你更能感受到苦菜汤的淳朴和清雅。

就这样,德国大叔已经变得十分喜欢苦菜汤了。临回国的那一餐,客户用英语夹杂的中文说:“凯西,我们今天还点苦-菜-汤,我不想肥胖,我要把它当德国的饭后甜点。”这位有趣的客户还说,回去后,他要告诉他的德国朋友们,中国的餐后“甜点”是苦的,叫苦菜汤。它就像那位灰姑娘,朴实却很让人着迷。

妈妈告诉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它就像我们的生活,总会有点苦涩,但不影响其中的美,还能体会其中的“苦中带乐”。

有一种瓷香叫“渡海观音”

◎德化三实小 黄皓轩

进入广场,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瓷香。有陶瓷文化墙、雕塑小品《脱胎》、沿溪特色玻璃柜……从陶瓷五行柱上,我初步知道了陶瓷制作流程。陶瓷文化已然成为瓷都广场的主要特色。

瞧,屹立在瓷都广场西北侧的渡海观音瓷雕,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瓷雕像,该瓷雕高六点二米,重六吨,以德化明代瓷圣何朝宗大师的作品为范本,由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领衔打造,历经两年时间完成,成为一处最靓丽的风景。

据了解,《渡海观音》胎骨坚实匀称,釉面滋润晶莹,美如脂玉,尽显明代瓷圣何朝宗大师的“象牙白”瓷质。观音头部烧成难度最大,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发挥了集体智慧,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雕制要领。后来采用传统的“打饼烧瓷法”,即在胚体成型时也用同样的瓷土制作一块“瓷饼”,把瓷坯附在瓷饼上一起烧制,在高温状态下,瓷饼作为底座托住坯体,使其不易变形;冷却时,瓷饼又能与坯体同步收缩,使坯体不易开裂。

参观完渡海观音,我进一步领悟到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它已有上千年,甚至更长的陶瓷制造史和外销史,长久以来却没有城雕。早在1993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期间,就有陶瓷界和文史界知名人士郑重提出希望德化能有自己的城雕。有人认为,在德化陶瓷史上,数明代“瓷圣”何朝宗最为出名,若做人物雕像,此是首选。然而,由于历史久远,何朝宗的人物形象已经模糊不清,历史文献中也没有详细记载,后人无法考究。而他的瓷雕观音却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维纳斯”“天下共宝之”。目前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泉州海交馆还珍藏着他的代表作《渡海观音》。最终选取《渡海观音》为城雕也在情理之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勤劳质朴的德化人民纷纷涌向瓷都广场,载歌载舞,一派繁华景象。屹立在广场上的渡海观音眼睑低垂,恬静地看着这一切。周围音乐喷泉随着优美旋律上下飞舞,水柱如织,氤氲缭绕,如诗如画,叫人心旷神怡。人们徜徉在古老与现代、生活与艺术氛围中,让人深深地感悟到,有一种生活叫德化,有一种瓷香叫“渡海观音”。

拉坯玩

◎德化三实小 郭可歆

一提到德化,大家最先想到的必是陶瓷。可作为在德化生活长大的我,却对陶瓷知之甚少,对德化陶瓷的“诞生”更是一无所知。

一次机缘巧合,我跟随爸爸来到水叔的工作室,一个见证陶瓷是怎么诞生的地方,打开了我对陶瓷制作的认知之门。水叔简单地讲解了陶瓷制作流程:首先是练泥,把高岭土锤打成粉状,再制作成泥块,用水调和泥块,双手揉搓使泥中水分均匀;然后是拉胚成型,把泥团放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就可以做出坯体的模样;再就是后期的修坯、给陶坯做些装饰、上釉;最后一步是装窑、烧窑。他说,最难的要算成型和烧成了。

我听得懵懵懂懂,可水叔在辘轳车前制作拉坯最是有趣。首先在转盘上放一块泥团,打开转盘的开关,再用双手沾些水去搓泥团,把泥团搓出圆形似的小山包,在小山包的中间,用拳头压一个空心,再用双手的手指卡住小山包的边缘,往上拉成圆柱状,然后双手再沾些水,手指再卡住边缘,把边缘搓薄,搓到一定程度的时侯,用海棉把土坯里的泥水吸起来后捏干,再用海绵把土胚里的边缘擦光滑,关掉转盘的开关,转眼间一个杯子的土坯就做好了。虽然没有装饰、上釉,但看着就有一番古朴、原始的美感。

我站在一旁心痒痒的,水叔见状,便拿来一块泥团,满足我那蠢蠢欲动的好奇心。我学着水叔的架式,端起手势,有模有样地坐在转盘前,把泥团放在转盘上搓起来。可是怎么也搓不出圆形,这时我想:怎么做个圆形就那么难呢?明明看起来蛮简单的啊!心里越是着急,手越是不听使唤,手里的泥团变成了圆不圆、方不方的怪胎……自己看了直想打退堂鼓!这时,站在一旁的水叔猜到我的心思,弯下腰——手怎么弯、怎么利用转盘的旋转速度把泥团搓圆。我试着用自己的拳头压出一个小空心,再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把泥团边缘搓薄。过了不久,转盘上出现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泥筒,姑且称为杯子吧。心里感慨道:这么简单的一个杯子,制作起来都这么难,要是想做出展览馆里的精品,岂不是难如登天!

我还知道,费力做出来的杯子并不一定最终成功,有可能在烧制过程中还要成为废品。我问水叔学做手拉坯要学多久?他笑着说,可能是半个月,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好几年。

父母常说,再不读书就送我们去瓷厂做瓷,你们说做瓷就一定比读书容易吗?

学瓷

◎德化三实小 陈楚淏

我出生于一个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陶瓷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这还得从我的书桌上摆放的一尊滴水观音说起。

挺久以前的一个早晨 ,爸妈把我叫醒,带我来到他们的工作室。那个早上,他们说了个不停,我多少了解了德化的陶瓷一些事情,知道了德化陶瓷史上有一个叫何朝宗的大师,他的观音名动世界;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里记载过精美的德化陶瓷;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上曾满载德化陶瓷……特别是讲到中国白、滴水观音时,我的心快跳出来了,真有这么绝美的中国陶瓷吗?

我决心自己试试。爸爸说了句:“做事要用心,不能半途而废。”

首先选土称重,按比例取上等陶瓷土,放在操作盘上。接着是塑造外形,这也是重点。

因为要塑造观音,人物的比例大小要恰到好处,这可有点为难了我,不是头大,就是眼小,怎么看都有不舒服的地方。我把篾刀一扔,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摇着头。当篾刀落地时,“啪”的一声响,惊动了爸爸,他赶紧从里屋跑出来,瞧了瞧我,又看了看我的观音,哈哈大笑起来,我更不开心了。这时爸爸拉起我,一本正经地跟我讲解人体比例,又教我一些基本动作:捏、擦、修,并在旁边“监督”我。过了一节课多,我的小小手酸得提不起来,好几次想放弃,突然脑海响起老师的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又看看到爸那严肃的表情,我咬咬牙……经边多次的反复,在爸爸N次的指导下,我的观音才有一点点雏形……

暑假期间,我天天往工作室跑,无数的动作重复,我感到过无聊、绝望,多少次想放弃,但一看到我旁边的样品——滴水观音:她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精美绝伦。她手拿净瓶,露撒大地。挥动柳枝,福降人间。她仿佛对我说:小朋友们,用心做好每件事,你一定能成功的,加油!又想到爸爸当初的话:“做事要用心,不能半途而废。”我又拿起了篾刀……

7月2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历经了225天,我的作品终于完成了。那天,我刚放学回家,就听到妈妈激动地喊我:“淏子,快来!”我的作品在窑火中成型了。我激动地捧着她,左瞧瞧,右看看,爱不释手。我向奶奶的房间跑去,身后传来妈妈的喊声:小心,别摔倒……一会儿,我又飞奔到爸爸工作室,大老远就喊:“爸爸,我成功了!看,我的作品!”这时爸爸走到我身边,端详了我的作品,嘴角边的一丝微笑,不见了,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的作品还很幼稚,以后的路还长,当然这200多天里,你能一路走过来,还是非常不错的……”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从那以后,一有空我就往爸爸的工作室跑,一直到现在,到以后。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