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2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21  查看次数:1013次  

编者按:

由柯玫瑰(Rose Kerr)、约翰·盖尔(John Ayers)所著《中国白——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e—porcelain from Dehua)于2002年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出版,是继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之后的一本专门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影响甚为深远。

该书收录的都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所撰写德化白瓷研究资料。包括柯玫瑰的“德化器物款识介绍”,海蒂(Heidi Tan)的“鉴赏家探访”,约翰·盖尔的“中国白的影响”,何翠媚(Chuimei Ho)的“考古眼光中的中国白”,郭勒逊(Kenson Kwok)的“德化雕塑结构的一点看法”, 埃娃·施特勒伯(Eva Strober)的“德累斯顿的斯特朗大帝收藏的德化瓷”,以及附录介绍等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德化白瓷。与此同时,该书收录的160件德化窑精品,为Hickley家藏,后捐赠给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是了解、品鉴、研究德化白瓷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为此,特设“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栏目,本栏目将定期精选出相关代表性文章进行翻译,以飨读者。然而,由于作者水平的局限,翻译过程中难免有所错漏,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Blanc de Chine i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a tribute to Donnelly by Chuimei Ho


考古眼光中的“中国白” 

作者:何翠媚  翻译:孙延燕

对“中国白”的研究既令人满意又令人沮丧。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瓷器不仅吸人眼球而且有良好的触感,还因为这些瓷器是中国最早能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的陶瓷传统之一。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幸运的是,对中国白的研究不会受到通常的辨识和出处的纠缠。这些器皿非常容易辨认,福建省德化县一直是它的来源。此外,因为许多中国白瓷器的典范和记载在西方幸存了下来,这对于那些对贸易和跨文化影响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很幸运。然而,与此同时,这使研究人员感到沮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白陶器制造商倾向于重复一小部分成功的设计,这对研究瓷器的断代和其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最令人失望的因素在于,关于这一世界闻名的器物的艺术家、工业技术和工坊缺乏好的记录。

鉴于这种局限性,唐纳利出版于30年前的《中国白——福建德化陶瓷》,无疑是这个方面最权威的著作。它也是胜过1970年以前以任何语言出版的涵盖所有类型中国瓷器与陶器的最佳学术著作之一。随后的研究增加了更多具体信息,但没有超过唐纳利的研究。正是出于对唐纳利作品的赞赏,我发现希克利的收藏具有特殊的趣味和重要性; 一些希克利的藏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过唐纳利的手。

本文试图根据过去三十年唐纳利那个时代没有的考古资料来研究中国白瓷器。(最近)的田野调查是否揭示了更多关于中国白瓷器的灵感来源?在德化的两次挖掘中发现了什么生产证据?除了关于18世纪著名的皇家收藏家奥古斯都,我们还知道什么——关于古代中国白的使用者和崇拜者?这些问题在唐纳利的著作中被提出和讨论。除了发明和年代测定外,他还讨论了这件器皿的来源,生产地点和市场。在这篇短文中,我将基于最新的考古调查试图对上述前面的3个问题进行重新阐述。


图片1_副本.jpg

地图1.福建南部(连载一,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