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2月28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

新闻作者:孙延燕  发布时间:2022-03-01  查看次数:659次  

编者按:由柯玫瑰(RoseKerr)、约翰•盖尔(JohnAyers)所著《中国白——德化白瓷》(BlancdeChine—porcelainfromDehua)于2002年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出版,是继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之后的一本专门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影响甚为深远。

该书收录的都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所撰写德化白瓷研究资料。包括柯玫瑰的“德化器物款识介绍”,海蒂(HeidiTan)的“鉴赏家探访”,约翰•盖尔的“中国白的影响”,何翠媚(ChuimeiHo)的“考古眼光中的中国白”,郭勒逊(KensonKwok)的“德化雕塑结构的一点看法”,埃娃•施特勒伯(EvaStrober)的“德累斯顿的斯特朗大帝收藏的德化瓷”,以及附录介绍等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德化白瓷。与此同时,该书收录的160件德化窑精品,为Hickley家藏,后捐赠给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是了解、品鉴、研究德化白瓷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本报特开设“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栏目,将定期精选出相关代表性文章进行翻译,以飨读者。然而,由于译者水平的局限,翻译过程中难免有所错漏,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BlancdeChineinarchaeologicalperspective:atributetoDonnellybyChuimeiHo

考古眼光中的“中国白”

作者:何翠媚著翻译:孙延燕

(接上期)

产地:中国白是不是源自当地的德化传统?

当唐纳利将16-17世纪的中国白与13至14世纪在德化制造的青白或是影青(有时也被称为马可波罗瓷)器皿相联系时,他推测中国白的灵感源于后者。换句话说,唐纳利把中国白视为德化当地的产品。他的主张在1969年没有得到支持,现在证明是正确的。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们对作为制造马可波罗青白瓷器品种的德化窑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人员现在确定,德化遗址包括佳春岭、大垄口、内坂、三班镇的尾林等地;浔中镇屈斗宫、后窑、石排格、太平宫;及盖德碗洋坑制作这种陶瓷。此外,德化附近的安溪安源、永春蓬莱也制作马可波罗青白瓷,莆田许山窑、南安东田窑等沿海遗址也发现了相关古代德化类型的器物。它们是在注入泉州的晋江流域被发现的,泉州是一个13至14世纪的城市,与今天的上海相当。

1975年屈斗宫窑被发掘。它是一条位于德化中部的长130米的龙窑,很明显,它制作马可波罗青白器,又有一些不寻常的白色器皿,我称之为白瓷1号。青白器皿当然不是一项德化或闽南的发明,马可波罗瓷是中国中部和沿海地区较广泛的青白传统的地方性变异。然而,白瓷1号却相当独特;在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做的。该瓷器胎体厚实自带半透明釉料,形状和设计相当质朴,釉面有松软、柔和的光泽。尽管白瓷1号不如后来的典型中国白瓷器那么精致,但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白瓷1号在两方面的发现是开创性的。首先,该器物是与马可波罗青白瓷同时代出现,而不是后来发展的。其次,中国白在十四世纪中后期活跃,因此将白瓷1号定为比150年前中国白诞生前更早。根据屈斗宫的发现,我们可以很确切地得出中国白是从德化白瓷1号中衍生出来的,而不是德化的马可波罗青白瓷器。德化陶艺师花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时间,才完成了白瓷1号和中国白之间完美配方的转化。

研究人员现在可以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白瓷器热的兴起。例如,在晋江地区的许多当代窑中,为什么只有屈斗宫的陶工对新产品的实验感兴趣,而这种新产品的研发将在两个世纪内不会得到回报?一个可能的原因可能是资料的原因——其他窑也可能发明白瓷1号,但这样的瓷器标本还未见天日。另一种可能是,屈斗宫陶工将精心掌握的技能留给了自己,这可能解释了中国白生产的缓慢进程。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白已不再是绝密技术的时候,仍然是德化的陶工制造了这种瓷器。几乎没有其他邻近的陶工尝试成功。(连载二,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