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nc de Chine i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a tribute to Donnelly by Chuimei Ho
考古眼光中的“中国白”
作者:何翠媚 著 翻译:孙延燕
(接上期)
生产:中国白瓷器的作坊
根据调查报告,唐纳利讨论了自十六世纪以来德化作为中国白瓷器生产中心的重要性。德化本身最早的资料证明来自一个墓葬,在它里面发现了一块刻有 1519 年钴蓝色日期的墓碑。另外两座早期墓葬分别追溯到1559年和1644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座墓葬中都有“中国白”瓷器。1644年的墓葬比前两座墓葬有更多的中国白标本,包括一个青铜器型的香炉、一头狮子和一个人像。有趣的是,这三座墓葬的花瓶和烛台的设计惊人相似,尽管它们相隔一个多世纪。
就我们对中国白的生产地点的了解而言,因没有发现更多古代中国白瓷窑址,因此,自唐纳利时代以来没有更多进展。同样不幸的是,大多数窑址位于德化城关,考古遗址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幸运的是,徐本章,一位在德化文化部门工作,后建立了德化陶瓷博物馆的全心全意付出的地方学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如果没有徐本章的记录,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白的总体分布情况就会很不清楚。
徐本章确定了 30 处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国白瓷器窑址。较大的包括浔中的岭兜、六车、祖龙宫,以及三班镇的桐岭、旧窑、新窑。当作者在 1990 年代中期访问这些遗址时,几乎没有完整的遗址保存。尽管岭兜并没有逃脱被夷为平地的命运,但它是有记录的最好一座瓷窑。如今,一家平民陶瓷厂坐落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幸运的是,相当数量的窑炉废弃被目前的所有者保留了下来。
利用唐纳利的资料和我稍后将要讨论的沉船资料作为年代测定的准则,岭兜很可能在十七世纪的后半期活跃,岭兜陶工制作了精美的器皿。它们是制作精美的酒杯,有犀角杯、梅花杯、桃形酒杯或茶杯、镂空杯、爵杯等。此外,还有一些小雕像,长笛,文具如砚台、滴水器和香烛架(图一)。虽然在唐纳利的书中可以找到大部分的岭兜窑物品,但也有一些没有被这位学者记录下来。然而,由于岭兜的资料,研究人员现在可以将一组中国白容器与一个特定的生产地点相联系。
图一:在岭兜找到的废弃鸭脚形状的砚台、狮子形状的香烛的瓷片、观音与侍童的瓷片
岭兜不是专门的作坊,它生产精美、艺术性的形形色色的器皿。岭兜生产的雕像数量和种类十分有限。目前只发现了佛像、观音(站着和坐着)和观音的独立侍从三个瓷塑雕像的残片(图 4),其他一些包括坐着的人像小玩具和小水壶(图二)。这种生产策略不同于现在。现代的德化作坊倾向于生产雕像或器皿。
图二: 小型水罐
窑址上瓷塑的缺乏并不局限于岭兜。需要指出的是,总体上,德化发现的窑尾俑很少。这有点出乎意料,更不用说令人失望了,因为大多数保存在私人和公共收藏中的完整的中国白作品都是雕像。我提供两种解释:一是瓷塑的主要生产时期与岭兜的鼎盛时期不相吻合,小雕像可能后期更流行一点;二是瓷塑被精心制作和烧制来确保高成功率;因此,废弃物稀缺。
著名的中国白和同样重要的当代德化青花瓷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从未被提出的问题。由于徐本章的调查,资料表明这两种陶器类型直到 18 世纪才有密切的联系。徐本章确定了几个使用了中国白装窑方法的青花瓷的窑址,或在同一青花窑中制造了中国白瓷器。由于这两种类型的瓷器需要非常不同的加工工艺和艺术技巧,因此在一个窑中同时生产这两种瓷器对作坊管理者来说肯定是一个挑战。 (连载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