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晋江经验”20周年。20年来,国网德化供电公司以‘晋江经验’为镜鉴,立足央企优势,以“光耀瓷都、电力先行”的战略高度和认知责任,先后推动了‘以电代柴、用电制瓷’等多项改革,以坚强可靠的电力助推德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高效的服务助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实干和担当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光明”答卷。
德化县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厚德变电站全景图
德化供电公司通过带电作业车实现检修”零感知“
电力工人到企业查看电烧隧道窑烧瓷情况
践行“晋江经验” 德化电力的“光明”答卷
这是一部绿色发展的奋斗史——老一辈电力人提出“以电代柴”发展思路,节能减排,发展小水电,逐“绿”前行,造就德化青山绿水。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县从新中国成立时仅有一家小火电厂,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发展壮大成为拥有2座220千伏、10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00多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现代电网。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光明史——一条条线网纵横交错,一盏盏明灯温暖人心,走进大街小巷,电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喜悦扑面而来;一张张笑脸,一项项服务,诠释着德化电力人似水一般真情的服务。
改革:逐“绿”前行 赋能经济发展
陶瓷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结束以来,我县陶瓷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涌现出一批集体和社队陶瓷企业,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到1978年底,我县陶瓷企业达50余家。德化瓷厂和红旗瓷厂两个国营大厂以及一些社队企业产品不仅是国内市场的抢手货,还成为出口产品,为国家挣取宝贵的外汇。
然而,在烧制瓷器时,除了德化瓷厂和红旗瓷厂这两家国营大厂尝试用柴油和电能烧制外,所有的陶瓷企业都以木材为燃料,家家陶瓷厂烟囱耸立,处处冒烟,厂房的空地上是如山的木柴。当时有专家测算,我县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林瓷之争”矛盾凸显。
“过量砍伐木材,环境破坏严重,那时天空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山秃了,空气也混浊了,那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追忆当时的情景,县委原副书记邱双炯仍觉痛心。
痛定思痛,当时还属“财政赤字”的县委、县政府提出“勒紧腰带抓环保,青山绿水千秋在”的改革发展思路。邱双炯和老一辈电力人审时度势,在充分考察县内丰富的水利资源后,开创性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1981年3月,我县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若干名科技人员、筹措15万元资金投入到电窑技术攻关中。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新式窑炉不仅烧成时间大大缩短,成品率也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这一重大技术改革的成功实践,极大促进了德化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难题得到根本解决。
而为确保水电能源后继有力,我县从晋江市“联户集资”手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得到启发,把水电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以“谁投资、谁收益”为原则,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股份办电厂等形式发展水电。
“不能小看小水电,在当时那个年代,兴建水电站,不仅满足了当地村民的需求和陶瓷产业用电,点亮了山区百姓的生活,也为村民致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对青山绿水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所以,我们的发展劲头非常足!”从1987年开始担任德化电力公司总经理,后来担任德化水利电力局局长的李明智,再次回忆起那个快速建设龙门滩、涌溪等多座中大型水电站的年代,依然激动不已。
“发展绿色水电,德化走在全国前头。”李明智说,县小水电快速发展,期间建成装机总容量达7.4万千瓦的涌溪初级水电站,使我县一跃成为“中国小水电之乡”;“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县成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借助绿色水电,我县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赢”的发展道路,陶瓷产值从1979年的不足千万,上升到2021年的459亿元;是全国第一个无污染陶瓷产区;森林覆盖率也从当初的56.99%上升到如今的78.4%。
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加快农村配电网建设
发展:用电量增122倍 坚强网架谱光明
夜幕降临,浐溪两岸灯火通明、流光溢彩,街边广告牌罗布,明亮的路灯一排排、一列列交错纵横……这是一代代瓷都电力人砥砺奋进,接续拼搏,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壮丽的光明画卷。
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数十年来,德化电力行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沧桑巨变。
“电网事业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大,连我都感到神奇。”邱双炯面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二十岁出头就担任电厂厂长,二十七岁担任水电局长,作为一名电力建设的“老兵”,邱双炯曾参与一百余座水电站建设,每一条沟渠,每一座厂房,每一个发电机组,每一条线路,每一个变压器,无不留下他的汗水。“解放前,全县仅有一家小火电厂,装13盏电灯,自供自用。解放初期,也仅有一个公私合营的小火电厂,功率8千瓦,供城关党政机关和学校照明……”聊起那段岁月,邱双炯如数家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神州大地迎来了腾飞的机遇,德化电力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翻开档案册,德化电力人不懈努力,不断突破,创新自我,刷新电网记录,清晰记录在册:
1981年,我县首条35千伏输电线路城(关)高(漈)线架通,开始进入全县联网阶段。
1983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我县为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从此,我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电气化进程。
1987年3月,德化县电网通过永春县电网联入福建电网,结束过去孤立网架的状况,提高供电可靠性。
1988年9月,城关变电站扩建为11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电压等级从35千伏到110千伏的嬗变。
……
“我印象中,小时候随时会停电。那时候是说停就停,甚至一星期停三天,都是很正常的。”1982年出生的曾兆鑫是我县一家电子商务陶瓷负责人,他对小时候的停电还记忆犹新。彻底改变是在2000年以后。那一年,福建电力开始实施“双满意”工程。我县随之启动配网建设改造,加速农网建设,换装智能电表等。自此之后,我县基本实现居民生活用电不拉闸,供电能力终于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拍。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2008年6月18日,我县首座220千伏金锁变电站顺利启动投运。它的投产,结束了德化没有220千伏变电站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德化电网电压等级由110千伏升至220千伏。
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网架结构持续完善……坚强的网架如钢铁巨人,支撑起德化发展每一步光明的变迁。充足的电力,让百姓用电更加安心。据德化供电公司相关人士介绍,1978年—2021年,德化全社会用电量从1648万千瓦时到20.36亿千瓦时,增长122倍;年人均用电量从74千瓦时增到6322千瓦时,增长84倍,彰显了德化电网的沧桑巨变。
2021年5月26日,我县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厚德(国宝)变电站正式投运,标志着德化县结束长达13年由220千伏金锁变电站作为单一电源供电的电网结构,为全县的居民用电上了一道“双保险”;今年5月31日,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线路工程(德化段)在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开工建设,标志着德化电网即将进入“特高压”的新时代。
随着重点工程的推进,电网建设全链条、全过程的精准管控、精益管理也在不断优化升级,推广应用5G在线监控、智能巡视等手段……一张更加智能高效的德化电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姿态。
早期农网改造,电力工人正在更换农村配网变压器
服务: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一车车陶坯通过全自动滑轮轨道,精准地送入电烧隧道窑进行烧制;全过程流程无需人工监测,只需运用手机APP手机实时进行自动化控制,不仅节能环保,还实现智慧功能。近日,记者在中昱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见证了陶瓷“智造”带来的高效便利。
“早些年,德化用薪柴烧制陶瓷时,是用肉眼观察火苗颜色来掌握温度。再后来,用电窑炉烧瓷控温精准,一个工人就可以现场看管一条生产线。如今,通过手机APP,无论人在哪里,都能实时对多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温度控制。”中昱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林庆丰说。
烧瓷温度控制手段的变化,是德化电力服务陶瓷企业智慧升级的缩影。20年来,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践行“晋江经验”和电力“双满意”工程,通过为陶瓷企业量身定制用电方案,推动陶瓷电窖炉科技创新,推行贴心的服务,实现让客户从“缺电用”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转变。
从2004年开始,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专门成立“能源替代项目组”致力于窑炉技术攻坚,采用多方投入、风险共担的形式,与陶瓷企业共同研制新型电热窑炉。2008年1月,我县首条高温电热隧道窑建成并投入正式生产,首次解决了隧道窑陶瓷烧成中不同烧成阶段需要不同温度和发热体寿命短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延长窑炉使用寿命。2015年,该公司再次对窑炉发热元件科技进行攻坚、升级。2021年,德化成功落地示范福建省首个窑炉富氧节能燃烧项目,使用后节能率超过8%。
林庆丰介绍,对比传统窑炉,新型电热窑炉装载容量增大了1.3倍、生产效率提高了1.6倍;新改造的余热回收通道,更有提高热回收率、降低热损耗和减小噪音的效果。他说:“烧一车陶瓷原来要50多元电费,现在只要40多元,使用新型电热窑炉,无论是环保还是经济效率,都是立竿见影。”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县共有2219家陶瓷企业实现了“电烧瓷”,其中276家用上了电热隧道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万吨。2021年,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实现售电量18.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5%,其中陶瓷用电量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02%。
今年,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围绕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陶瓷转型、全域旅游、城乡共建“三大突破”,深入实施新时代电力“双满意”、安全强基固本和经营质效提升“三个工程”,全面开展电网建设、数字转型和队伍素质“三个提升年”行动,启动“我为20亿电量作贡献”活动,依托林电共建、智慧水电、双长融合等创新举措,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当然,电力服务持续升级,不止步于“助企”,更在于“惠民”。
5月21日中午12时16分,在龙浔镇浔南路,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人员正冒着烈日紧急开展“不停电”更换配件。一场看似“无感知”的供电抢修,却是实打实的为民办实事。
该带电作业班组负责人刘夏辉告诉记者,过去更换一次配件需要2、3个小时,意味着至少要停电3小时,会对周围企业、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小影响。如今虽然电力作业的时间增加了,但停电的时间却彻底“归零”。
据介绍,从2005年起,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就开始培育不停电作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至今,已有带电作业一线工作人员14人,配置带电作业车辆2辆,具备配网带电作业四大类33项所有类型的作业能力。“去年,全县完成了1122次带电作业,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528次带电作业。”刘夏辉说,德化正加速迈入“不停电时代”。
记者从德化县供电公司了解到,为了让用电客户更有获得感,在业扩报装接电提质提效行动中,德化供电公司重点构建环节少、时间短、造价低、服务优的客户办电新模式:在简化办电收资方面,公司精简、整合用电申请资料,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在精简手续环节方面,疏通业务流程“堵点”,压减用电报装办电环节。(林婉清 周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