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7月0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丽新华 多彩书店

——访德化新华书店的老邻居
新闻作者:连江水  发布时间:2022-07-04  查看次数:577次  

毛主席著作在我县大量发行  徐艺星摄于1962年.jpg

毛主席著作在我县大量发行  徐艺星摄于1962年


红色的阵地


一辆披红挂彩的卡车,停在新华书店门口的街道旁,车头挂着毛主席挂像和一块匾额,匾额题写着:热烈欢呼毛主席著作在我县发行。虽听不见锣 鼓喧天和人声鼎沸,透过黑白影像,郑重与喜庆的氛 围还是扑面而来。 

1980年发行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挂图  连江水 摄于2022年.jpg1980年发行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挂图  连江水 摄于2022年

国家领导人标准像发行  徐艺星摄于1976年.jpg国家领导人标准像发行  徐艺星摄于1976年


相片拍摄于 1962 年。拍照的是德化知名摄影师、文史专家老徐,当时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当时,发行毛主席著作或伟人挂像,都要举行隆重热闹的仪式。”老徐说道,他父亲在文化馆工作, 与新华书店仅一墙之隔,他也因此跟新华书店的人多有联系,书店有重大活动常会请他帮忙拍照。 


“那时新华书店还在兴南街,后来搬到富东街。” 老徐回忆道,后来,新华书店搬到富东街后,不久建起二层半石头楼,一进门,顶蓬上走满红绳,绳上飘 扬着伟人挂像,后来还挂上了对联,再后面是半人高的柜台、柜台后玻璃壁橱,红色“毛选”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我想到旧时农村供销社的模样。当时橱柜摆放 日常生活用品,买者指指点点,售货员把橱柜门开开 合合,一桩买卖常要比划很久。有一段时间,乡下供销社也卖书籍,听说是代销的,我没有买过,没钱,只有馋的份。当然,乡下供销社也没有出售《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一起》这样铜版挂图的,这太珍贵了。


这些故事部分记录在老徐的镜头里。 


现在,德化新华书店早已鸟枪换大炮了。“新华 书店”四个大字依然鲜红,六层高楼,门面焕然一新, 进门就一排新时代政治读物——思想文化阵地要永 远站在前头。 


老徐说,从文联退休后,他还手不离相机,还常到新华书店走走,翻阅着,记录着。这是一个文化人的自觉。 


我聊到我老丈人,他在世时,搬了几次家都会把大厅中间位置留给毛主席挂像。这份感情不是我这代人能完全理解的,但怎么也不敢忘记。不知伟人挂像现在还能不能在新华书店买到? “文化阵地说什么也不能丢啊!”老徐附和着 ——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代沟。


蔚蓝的翅膀


许老师是我的同事、我们县知名记者,说起新华书店,不觉就话多。 


“小时候常躲在新华书店的柜台下读书,一翻就是小半天。”他有位要好的同学,母亲在新华书店 上班,他蹭同学福利,常溜到售书店员行走巷道,借 着横在店员与买书人中间的柜台掩护,打发漫长的 童年。 


那时,柜台只在上面和前面安装玻璃,靠近店员 一侧是木门。书平时放在书柜里的,并不对外阅 览。只有付钱后才能拆封。好在书店有一些样书, 可内部翻阅。


多数时候是小人书 ,也会看一些大部头 , 像《西游记》《李自成》等。”许老师说,“当然,我也不是白蹭 ,我爸是影剧院放映员 ,白 天他带我蹭书 ,晚上我带他蹭电影 。”当时 ,他是农村户口 ,随他父亲住在影剧院内 ,影剧院与书店中间只隔着电力公司和文化馆,几步之 遥 。看他滔滔不绝的样子 ,我猜想那是他此生最美好的时光。 


他同学母亲送书下乡的时候,就去不了书店 了。听他同学说,他母亲工作也挺辛苦的,要下乡的 时候会很忙,晚上打包书籍,白天颠大半天的山路, 送到乡镇去。搬书、卖书、盖章、码书,一天下来,回 城时,人都要散架了。


每次从乡下回来时,他妈妈好几个指尖都是蓝色的,要好几天才能洗干净。”许老师对此印象深刻, 那时有钱买书的总要在书本的扉页盖上售书章。这 是一个光荣的印戳,至少证明这本书成分干净,来路 分明。我还记得,那时很多人还在售书章下写着“某 某藏书,概不外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之类的句 子,煞有介事,郑重得很。 


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拥有一本书是多么奢侈 且骄傲的美事。

德化新华书店售书章 连江水供图.jpg

德化新华书店售书章 连江水供图


德化新华书店的印戳:一本翻开的书,书页上刻 着“德化新华书店售书章”,恍惚间似一只大鸟张开 蔚蓝的翅膀,振翅欲飞。 


许老师对此体会真切。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 一知名记者,书籍给了他什么,他心里清楚:一双腾 飞的翅膀,带着他脱离了小城镇生活,去探索广阔的 天地,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现在,我也常去书店逛逛,有时还会带上孩子。 看书,也买书,而买书时,我还会打开新书的扉页,让售书店员盖上售书章——一双蔚蓝的翅膀。我相信,纸质的书、有着油墨香味的书本、经历新华书店检阅过的书籍,就像一双双让大风托举起的翅膀,会令读者飞得更高更远。


洁净的源泉


“新华书店后有眼山泉水,我家每天都要去那边挑水回来煮饭。”我一问起有关新华书店的旧事,范姐开口便说起泉水,如同胎记烙在她的生命里,记忆深刻。 


从电力公司与新华书店的小巷进去,右拐,不过 十多米远,就是泉水。汇成的水池,清澈洁净,是附近市民生活取水点,有些老人还特意到这边打水,说 是用此泉水洗眼,眼不老花,皮肤白净。因此,池边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她老家最早就在新华书店那块地上,解放后服从城市建设需要,一搬再搬,搬离到离此三十米外的 半山上,不变的是每天还得到这边取水。 


“从一个水利小职工到德化首位女律师,再到德化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不是因为那泉水滋养?”我半开玩笑问道。 


她不做正面回答,继续讲她的故事。一个作家首先得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小人书被范家姐弟制成流动图书摊点  (资料图).jpg

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小人书被范家姐弟制成流动图书摊点  (资料图)


因为搬迁的原因 ,她的父亲与书店里的很多人都很熟络,成天进进出出的,当然,叫他往家里挑水是不可能的 ,他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 ,新华书店每进新书就买 ,谓之近水楼台先得月。买得最多的是小人书,买回来,自己看, 孩子们也跟着看 ,后来小人书堆得房间都快没地方放了 。 那个时候 ,在别人家有几本小人书就自诩富翁的时候 ,她家早已富可敌国 。 小人书看两三篇后,也就寡了味了,借人不舍,扔掉更不舍。 


她父亲天生机灵,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块木板 与几条绳子制作了一个移动书摊,让姐弟四位放在 岳尾街头的空地上收租金。书有了去处,还有钱赚, 就可以用赚来的钱继续买书。生意不错,一家人高 兴坏了。


这个故事,38 年后还被市级媒体大肆报道,反响良好,像是戳中那一代人的某条神经。走过那个时代的人,心中谁没装着几本小人书? 


她告诉我说:她走过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后,城 关私营的书店遍地开花,所卖的书五花八门,良莠不 齐,她迷恋上了琼瑶,浪费了不少时间。……还好, 对于有些人而言,源头对了,方向对,路弯一点不要 紧,该抵达的终会抵达。 


“我开头讲到了新华书店后的那池泉水,更多的 是一个隐喻。”她总结道,我似乎明白了她的潜台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