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03月13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记贵在“真实”(外一篇)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3  查看次数:1541次  

◎ 北山其人

常言道,“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时逢治世,中华复兴,各地百姓纷纷续修家谱,以记载家族的根脉相连、人事兴衰。家谱对正史和方志难以囊括的内容进行具体详尽的补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正史、方志还是家谱都少不了“写人”,即给重要人物作传记,史志永远离不开“人的活动轨迹”:因为历史是人写的,历史也是写人的。那么,在给人物作传记时,首要原则是什么?真实,可信!如果失真,则伪;如果失实,则假。不真不实,弄虚作假,浮夸抬高,或偏见打压,一旦失去了人物本真,则不足为信,传记也就没有价值,同时也失去其意义。

诸如,给某人作传,屡见不鲜的是:某人成功了富贵了发达了,小时候必是“聪颖好学,博闻强识,胸有大志”,反正就是世俗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又红又专又强,不会懒散幼稚犯错,绝对的“神童”。在家谱的人物记述中,往往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几乎是“因小见大,积德累仁”,大书特书“真善美”。这是为了树立好的榜样,给族人和后世以正面教育。而隐讳不记反面人物事迹,能减少负面影响,维护家族的良好形象,似乎也无可厚非。正史也是如此,除非特意列入《奸佞传》作反面教材的,作用当然是警策世人。不过,家谱的人物传,不会这样自我贬损、自我丑化。

不自我贬损,却可能自我“贴金”;不自我丑化,则可能自我美化。在这个世界上,有明就有暗,有正就有邪,有善就有恶,有忠就有奸。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贤良辈出,最好是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风流人物,或者如比干、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的忠义之臣,抑或像董仲舒、张仲景、王羲之、李白、韩愈、苏轼等流芳千古的“人中龙凤”。当然,谁也不希望在族群中出现赵高、秦桧、严嵩、李林甫、魏忠贤之流被世人唾骂的奸佞,但又无可奈何,时人续谱,有难言之隐,不提也罢,可以理解。

避而不书,隐而不传,不等于否认存在,也并未歪曲事实。但传记人物,如若“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正邪易位,反丑为美,指鹿为马”,就严重违背史实了,对族人和后来者,岂不是进行“反教育”,让他们推崇反面人物?诸如,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尽知其身前为非作歹、杀人放火、鱼肉乡里、淫盗一方,“土匪劣绅”早已是不争的定论。但他的子孙后代,不管是非忠奸善恶,坚决站出来为“丑恶的某人”翻案,在其家谱的人物传中,把他“鱼肉乡里”的事歌颂为保境安民,把“奸淫掳掠”说成了“积善累仁”,将“杀人放火”的罪恶粉饰成“替天行道,伸张正义”,把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首鼠两端之行径刻画为“审时度势”,把原本十恶不赦、不知廉耻的大恶人描写成了“忠肝义胆,爱国为民”的大英雄,极尽所能地编造、洗白、美化……其人其事严重失真失实,这样的“人物志传”如何取信,除了欺骗后人,还有任何意义吗?勿庸讳言,这种志传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真实的历史,才能照亮未来!“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才能“鉴过往,知未来”。正确的治史态度是:尊重事实,不颠倒黑白,不混淆是非,不抹黑、不洗白。为人物志传,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足以取信,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古代的史官可贵之处在于: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左传·宣公二年》载,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太史董狐受赵盾威胁,但依旧大义凛然——“头可断,信史不可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三杀史官不改弑君,以生命换信史,何其胆识与节操!如果没有这些正直的太史,历史还能留下几分的真实?

当然,古往今来,人物志传都不排除“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况。《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不称呼郑庄公而是“郑伯”,意为不配国君称呼、不配做大哥,只不过排行老大;称呼共叔段不叫公子,而是直呼其名,意思就是共叔段背叛兄长,扰乱国家,祸害百姓,也不配做弟弟;“克”是战胜、攻克、克伐之意,本应该用于敌我之间,而不该用于兄弟之间,意为君不像君,兄不像兄,弟不像弟,不守本分;“鄢”不只是地名,更在于谴责不顾手足之情,追杀到天涯。文字背后,满含嘲讽,这就是孔子的“微言大义”,典型的春秋笔法。没有背离和歪曲事实,仅是隐晦、婉转,留与后人解读。因为,真实是历史的生命。

只有真实的历史,才有生命力。有些为了政治的需要,粉饰、删除、窜改、捏造,违背事实则非“真历史”。例如,明朝官修《实录》“为尊者讳”,对帝王劣政每多回护掩饰,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宿将,《太祖实录》却只说某人某年某月死,不注死因;明成祖靖难夺位后更将建文朝一笔勾销,纳入洪武实录中,这都无法掩盖历史的真实,反而令人生疑。又如,清兵入关,定鼎中原后,官修《明史》则处处抹黑明朝,删毁窜改历史,粉饰满清统治,以致诸多不实,以假乱真,使得明末清初历史在文字记述中众说纷纭,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历史因“人”而写,就不复有真实性。人物传记亦然,贵在“真实”,不管正史、方志还是家谱,要么不立传,否则必须实事求是,任何歪曲或背离事实都是不负责任。

当下,“盛世修家谱”,人物志是重内容之一,执笔者当慎之又慎,务必以严谨的态度志传,切莫只为了维护家族名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反面人物刻意描述成正面人物。否则,难免会造成误导或“反教育”。“志属信史”,为人物作传记,目的在于促使人们“鉴过往,明是非,知未来”,激励族人和后来者“向上、向善”,进而宏扬祖德,丕振家声,经邦济世,利国利民利家。但是,如果失真失实造假粉饰刻意美化,则教育意义不大,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闲话

古之学者必有师。三百六十行,欲进其艺必从师。既想从“师者”身上获知求艺,又藐视师者,谁愿意授“真传”于你?有些人表面看似尊重,内心其实不然,因而他本人在求学上,迟早会狂妄自大,学能否精进,可想而知矣。当然,从师而不信其道,师者说一,他非要说二,如此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三种人,孔老夫子是不想教他也无法教他,也可以不教他。因为那是孔子为“传道”而创办的私学,场子是他老人家的,爱干嘛就干嘛。倘若面对的是全民义务教育,他说“不教、无法教、不想教”,岂不是渎职?不怕告状?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懵懂未成年,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又受某些不良的网络自媒体、拜金主义或贪图享乐影响,不少人的思想被“带歪”了,你在课堂上极力“传正道”,他嗤之以鼻,觉得好笑,是“老古董”。这是最近教学中的切身感受。

当然,不能“棍扫一大片”,真正乐学信道的也不少,只是确实有无知少年,仿佛是家长逼他来上学的,根本不当一回事,“尊师”并非自心所愿,不明白“道”为何物,学多学少无所谓,成绩好坏不心急,无非是考好一点家长高兴或老师表扬而已。你说,这是谁之过?“师者”该咋办?孔子会不会挥动戒尺骂人?骂了又怎样,你骂你的,他一句都没听进去,仅隐约从你的批评声中,又增了几分厌恶与不屑,更不相信“你说的那一套”,就要急死你气死你,而暗自呵呵:俺爸俺妈都不曾这般教训过,你算老几?如此,能奈之何!

不过,这仅是部分幼雅无知小孩的表现,不代表全部。毕竟,这个世道人心还是好的,作为成年家长,没有谁不希望自家孩子向上进取、出人头地,即便平日里疏于引导教育,某些小孩受到社会不良影响,或小孩善于伪装,以致为人父母者竟茫然不知;即便因小孩青春期叛逆,软硬不吃,父母束手无策;即便是嘴上唠叨“要努力”,实际上“赶”入学校后,学与不学在他,将来也不致于“饿死”;即便有些人一再认为贫富有命、富贵在天,“考上大学又怎样,不上大学又怎样”……凡此种种,一切皆有可能。但绝大多数家长是负责任的,重视孩子成长成才,尊重师长,至少是尊重教他孩子的老师,不管他是真尊重知识,还是因为一时之需。为师者更不必在意别人只夸“他家孩子真会读书”,而不是“某某人把他家孩子教得真出色”。这已经很好了,你未帮人家教出色的呢,咋说?毕竟世界是多元的,目标和价值是多维取向的,大众内心真实想法也是无比丰富的,凭什么硬要求别人看重你这一“道”?至于“你一个月工资还不够我吃一顿饭”的人,真心祝福他发财和子女有种就行了,笑笑而过。

应该肯定,我接触过的家长,士农工商,各行都有,绝大多数都“尊师敬师”。甚至,有些家长,想尽办法,盛情邀约教他小孩的老师们“交流交流”,即使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为了小孩成才,甘愿付出,恨不能代替子女上学,其尊师信道,勿庸置疑。如果教的学生是这些家长本人,那就太好了,这觉悟有多高,一个个求知若渴,教与学肯定如鱼得水,可惜是教其子女:孩子的想法做法不等同于家长,抑或可能违背家长所愿。因此我认为,自从你是家长那一天开始,处处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子女做人,重视子女成长,督促子女专心致学,激励他们拼搏上进,养成良好习性,走人生正道……这些才根本,远比“交流交流”更有意义。因为有人乐意教,必须有人愿意学;“皇帝不急太监急”,也是白费!

虽说“非学无以广才”,但为学是辛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如一日,需要恒心与毅力,更需家长长期管教督促。为什么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会千差万别呢?除了所谓的资质与秉性,他们在校受教育的条件基本相当,学时、内容、进度、师资,甚至要求都相近,结果为何就不一样?根源在哪?或许与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专注力与持久力等各不相同有关,尤其是与孩子在学校外所接触的环境及身边各色人等的言行影响密切相关。环境对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旧时孟母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迁,也是因为她早就悟透了这一道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使人的志趣更加高雅,理想和目标更加崇高远大,激发出源自内心持久的求知欲和驱动力……

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鉴于子女“正餐厌食”,想出各种补救办法,以为“加餐、开小灶”就行。哪有什么“十全大补”的灵药?照样是“营养不良”啊!说句实在话,“十年树木”,种子已生根发芽,只有重在改良土壤,培护根系,既要施肥浇水,又不能永植温室,必要时须裁剪旁枝以强树干,才能茁壮成材,春到花开,有好的风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