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穗如金(外一篇)
◎ 林星焕
每天端起饭碗时,直觉告诉我,人的安身立命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饭吃。同时,又在设想:倘若三餐无饭可吃,人不知如何生存?
当下说这事,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可能只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会发生。是的,现在我们无需顾虑吃饭的问题。但是,吃饭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不警钟长鸣,将会祸国殃民。
我经历过缺粮的年代。少年时的我做过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捡稻穗。每年秋收后,萧瑟的田野留下一片空荡。惜粮如金的乡亲们却从不敢粗心大意,习惯地唤上家里的大小到收割后的稻田里、打谷场的稻梗堆里重新查找遗漏的稻穗、谷粒,并一丁点地捡回晒干储藏。谁都懂得,做这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多余的“无用功”。但大家无不乐此不疲。他们并不在意此举能捡到多少遗漏之稻谷,而是心中明白:不去做就会问心有愧。因此,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量不让一颗稻穗、一粒稻谷浪费掉!处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粮食在他们心中不仅是无比珍贵的,而且在用行动诠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要义。
说三道四,没有田哪有粮。“手里有粮”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耕地资源保障。耕地哪里来?我所知的老家那些耕地,一是古人留下的“祖业”,二是后人开垦的“新产”。我的老家地处崎岖险峻的大山深处,乡亲们为了方寸耕地,无不穷尽一切可能,因地制宜,科学施工,把本不具备耕作条件的山地、陡坡、沟壑一一开垦成“山梯田”“山垅田”“望天田”及其他可以耕作的土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时,认真按照当地气候、土壤特征科学选择种植农作物,使用劳动工具。为了耕地,他们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开垦耕地不易,种植粮食更难。我的父老乡亲为了种好地、多产粮,经常忍受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苦。他们从不耽误节气的期许,哪怕有狂风暴雨侵袭,哪怕有烈日高温炙烤,“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丝毫不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了大地的丰收,他们甘于含辛茹苦,鞠躬尽瘁。
民以食为天。不管岁月如何演变,一片片金色的田野永远是人类最大的依托,永远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根脉。而如今,在温饱无忧的日子里,竟然有人干起了占用耕地、破坏耕地和任意浪费食物的自我作践行为,听来真令人悲哀。这种悲哀不由得使我想起杜牧那段发人深省的警世之言:“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种作践行径无异于自伤自毁自灭的行为。
田园不能荒芜,仓廪不能空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只有做到这一点,岁月之河才能永不枯竭,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才能有根本保证。捡稻穗之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它具有继续召唤人们“要珍爱粮食,要敬畏田园”的社会公共道德意义。今天,我对家乡无法表白的还有很多,但怀一颗敬畏之心,衷心祝福家乡的田野,肥沃如初,穗穗如金。
读懂《西游记》
吴承恩名著《西游记》借唐僧带领他的团队去西天取经所历经的艰险曲折的斗争故事,非常巧妙地把现实写进神妖里,又把神妖写回到现实中来。作品讲述着一个看似不存在的离奇故事,却又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影子,似真似幻,超凡脱俗。作者独特高超的创作手法,借魔喻人,寓理于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创作效果。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生命力长盛不衰,乃是因为作品本身承载着“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人们往往会在它的艺术感染下,在它的思想启迪下,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读懂它,就能读懂人生。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四点感受:
方向不能选错。唐僧作为一名僧人也有他的人生方向——“劝化众生”“皇图永固”“法轮回转”。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宗教神学这个现实来选择自己的奋斗方向--西天取经。西天有佛经,他就要从东向西去,不能选错方向。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信念,人生道路的方向是否选对,大家可以从唐僧那里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要从各自的现实需要来选择前进方向,从自身的能力才华来决定前进方向。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方向错了,就会越走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根本不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行动要到位。唐僧一行西天取经的道路漫长艰险,他们从长安城出发,一路要经过新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到达印度。在印度还要进行长时间学习,学成后才能回国传播佛学。为了取经事业的早日成功,他们总在与时间赛跑,一路上不曾有过歇歇脚、停停步的念头。取经未成功,行动不止,哪怕下一秒就有生命危险,他们也坚决做到“越是艰险越向前”。唐僧一行雷厉风行的干事创业风范昭示人们,凡是想干成一件事就必须做到行动的全到位。行动不到位,再容易的事也做不成。
不要被困难压倒。唐僧一行西天取经“任重道远”。途中遭遇的艰难,谁都想象不到。一路上,要翻越很多高山,要渡过很多大河,各路妖魔鬼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他们化装成美女、化装成动物,让人看不清善恶、辨不出真假,他们使尽一切手段,把唐僧一行诱入陷阱、逼入绝境。然而,唐僧一行每次遇险都因为有着“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和智慧的思想力支撑,因而最终能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到达目的地。这趟西天取经之行,唐僧以及他的团队感受到的是“理想是很美好的,现实是很残酷的”人生况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要想获得什么,现实安排给每个人的却只是“机会与风险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对此,是选择临危退却,还是选择迎难而上,态度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尽管困难天大,但唐僧一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众志成城、人定胜天。
团结就是力量。《西游记》写的是四个人和一匹马的团队故事。在作者笔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群的真实映照。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团队,他们是为了“劝化众生”“皇图永固”“法轮回转”而走上西天取经之路的。他们对于取经事业的忠诚,表现在唐僧的“执著”“大我”“包容”的博大胸怀上;表现在孙悟空对师傅的敬畏,对战胜困难的勇敢、担当、睿智上;表现在沙和尚的是非分明上;表现在猪八戒的憨厚耐劳上;表现在白龙马的甘当无名小卒上。他们具有很强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时时处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最突出的表现是孙悟空,他有“火眼金睛”能辨真假、善恶;他拥有“七十二变”本领能斩妖除魔,面对困难经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嫉恶如仇能帮大家伸张正义。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拥有这么多优秀才能的人,却也常遭冤屈,三度被打发回花果山,但他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每当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他报告师傅落难时,他都在第一时间赶回来解救师傅。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为了取经大业的实现,他们心中只有“大我”没有“小我”,即便有多大的不是,却总是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展现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这是多么璀璨的思想光辉的绽放!
《西游记》是写给那些为了追梦、圆梦的筑梦人的。也许你正在追梦路上遇到诸多艰难困苦,急需攻坚克难的“灵丹妙药”。这时,请你务必记住,《西游记》里会给你找到正确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