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4年02月05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将至年味浓

新闻作者:林婉清 许华森  发布时间:2024-02-05  查看次数:899次  

有一种年味,叫围炉煮火锅

DSC_0524.jpg

岁寒围炉,历来是冬日里属于中国人独有的“仪式感”。打上火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围炉煮火锅”饱餐后,全家围坐在一起,生一炉火、烧一壶茶、放两把干果、烤几个橘子,一边畅聊过往,一边畅想未来,祝福家人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吉祥如意。在“围炉”中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围炉煮火锅”热度居高不下

DJI_0694.jpg

冬日暖阳,悠闲的周末,邀约三五好友,直奔国宝乡云龙谷景区。温暖和煦的阳光照在小蛙营地的草坪上,扎好帐篷、落座、点火、煮茶……在古香古色的自然氛围里,在炭火慢条斯理的烹煮中,我们一行人也不由得“慢”了下来,放下平日里难以割舍的手机,一边喝着刚煮开的热茶,吃着烤得暖乎乎的美食;一边享受微风轻拂、暖阳和煦,沉浸在蓝天碧水的优美景观中,好不惬意。同行友人不停地寻找角度拍摄,渴望留住这欢乐无垠的美妙时光,摄影大片即刻出炉。

当然,在岁寒时刻,冰冻时节,没有什么比吃上个热气腾腾的火锅更能带来幸福感。去年12月底,云龙谷景区对“围炉煮茶”进行创新性转化,推出“围炉煮火锅”。

几把靠背椅、一张圆桌、一口陶瓷锅,用石头堆砌成凹槽,放上炭火,既新奇又接地气。没几分钟,火锅汤底就翻开冒滚,香气四溢。一面是阳光,一面是肉香,坐在冒出热气的锅边,感觉冬寒被掰碎了、滚进了汤里,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

邻座的小姐姐琳琳和朋友是慕名而来的。她平时喜欢从网上“种草”各类美食和特色景点,从抖音上看到环境雅致的“围炉”照片,就特地从泉州市区来这儿打卡,“仪式感和拍照氛围拉满,好吃好玩又好出片。”沈琳琳一边晒出美图一边说。

临近春节,像琳琳这样专程来“打卡”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元旦以来,接待的游客上百批次、达一千多人次。现在体验围炉煮火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云龙谷景区负责人童宝锃说。放眼望去,云龙谷景区草坪上的10多顶茅屋,处处升腾着围炉的热气,可谓人气火爆;来来往往的游客身影,也印证着“围炉煮火锅”的火爆与时尚。

目前,云龙谷景区瞄准龙年新春佳节,推出“围炉夜煮”“慢享新年”等系列“围炉”套餐,由此点燃春节暖经济的“一把火”。

陶瓷企业为“围炉”贴上德化标签

微信图片_20240108151654.jpg

“围炉”火遍全国,使用的器具中,从炉到罐,从壶到锅都离不开陶瓷。我县的陶瓷企业自然也乘上了这阵风,嗅到了“网红消费”带来的新机遇。

2023年以来,德化小杯故事陶瓷有限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苏智璇介绍,目前,公司70米的隧道窑加足马力生产,每天有30车的“围炉”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走到了东南亚。2022年,小杯故事从外贸出口向内销转型,当时,刚火起来的“围炉煮茶”让公司抓住了新商机。炭炉、罐、壶、耐热煲……目前公司常规生产的产品一共有100多种,年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去年底,“围炉煮火锅”火了,公司也紧跟热度,推出了陶瓷鸳鸯锅等煮火锅的器具。

在苏智璇看来,“围炉”是真的火了。“去年,有户外品牌来找我们定‘围炉煮茶’和‘围炉煮火锅’的器具,一个炭炉、一个砂锅、一个奶罐的便捷套装很受欢迎,可以在露营时用。”

微信图片_20240108141830.jpg

以往“围炉”多以炭炉为主,随着消费者在家“围炉”需求愈加旺盛,福建德化德瓷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适合在室内“围炉”的电陶炉。陶瓷打造的外型里“藏”着电炉,加上烤网后,与炭炉一样返璞感十足。该公司负责人林碧灿介绍,在居家使用时更具“安全感”电陶炉推出后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马上就成为爆款。在去年年底的两三个月间,就卖出了近6万台。

在林碧灿看来,“围炉”的热度在今明两年还将持续。做好产品创新,让产品更“贴心”是抓住商机的“王道”。比如,今年有一款新式的悬挂式吊炉煮茶器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茶壶挂在吊钩上,可以随意调节与电陶炉之间的距离,烤网上能烤能煮,功能多样。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县共有十多家企业打入了“围炉”领域。通过“网红现象”,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产地的德化探索到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在以外贸出口遭遇“寒冬”的当下,我县陶瓷企业通过“围炉”这把火迎来了扩大国内市场的新抓手。

 

甜蜜的年味

DSC_0948.jpg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忙碌一年的人们,纷纷沉浸在越来越浓的年味之中。对桂阳乡洪田村的村民来说,有一种年味叫“吃粩花”。它的口感酥脆松软,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是人们难以忘怀的古早味。

炸胚、炸米干、熬糖、裹米花……1月30日,在洪田村李才宜家中,一大早,一家人就忙着制作“粩花”,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备年货。

制作粩花的工序很繁杂,从做粿干、米干、熬糖、裹粩花米每一道工序均是手工制作。今年74岁的李才宜,祖辈就从事粩花的加工制作,传到他已是第四代。

糯米、槟榔芋、山茶油、白砂糖、麦芽糖是制作主要原料。先将精选的糯米浸透,洗净沥干,磨成粉状,拌成粉团,蒸熟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槟榔芋磨酱泥混合均匀,分成大团块,再掺糯米粉,碾压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晒至八成干后切条,再晒至九成干为半成品,以备油炸。

油炸时,要用阴阳油来炸胚。将油分成两锅,将半成品的“坯模”先放入冷油锅里,再用第二锅中的热油(油温约120~150℃)逐步数次舀入第一锅中,使其逐步加热至苏醒舒展,用铲子来回打着转,粿条慢慢膨胀,待伸直后,再全部放入热油锅中进行油炸。经数次翻动,待坯干稍有脆势,没有软心时即油炸完成。

DSC_0901.jpg

炸粿干需要技巧、火候与时间都是得注意的事,而用槟榔芋做辅料,则是可以炸出更香松的粿仔。只有外壳薄,口感才能松脆、细绵、柔软。

熬糖工序,要求很严格。白砂糖配适量清水熬到一定的浓度,煮炼至似桂圆肉色、软硬相宜时退火,加入麦芽糖拌匀,再架上温火,煮沸。“麦芽糖浓度必须配合制作时的气温去调节,才能做到不黏牙,酥脆酥软。”李才宜说。

在这之前还要先做好粩花米干。制作粩花米干要先把洗净的糯米浸透、蒸熟,晒干后再油炸、沥干。这些工序都准备好了,就把舒展好的粩花粿分批下到熬好的糖锅裹糖,待其浮于糖面,立即捞起,放在事先备好的米干上滚动,粘上厚厚的、均匀的一层即可。再用筛子筛掉多余部分粉粒,就大功告成。

DSC_1057.jpg

每年春节元宵,糖塔(当地人称“糖仙”)是洪田村民记的另一种甜蜜滋味。

制作糖仙时,精雕细刻的模具是老手艺人的“致胜之宝”。它一般选用上好的樟木,横向截取中间一段后,竖向均分成二到四块;再请手艺高超的木工师傅在木块内侧雕刻出“福禄寿”三仙、公鸡、祥龙等各种吉祥图案。两片木块雕刻的图案拼接起来要完美流畅,才算合格,使用起来才趁手。李才宜使用的这套模具已近20年。

DSC_1010.jpg

有了精致的模具后,熬煮糖水是糖仙制作的关键之道。他们会准备一个专用的铜勺,用文火慢慢熬煮,这样煮出来的糖水不易焦黑、颜色会更清亮。据说制成的糖仙放置一年都不融化。

在制糖过程中,还须先将模具用铁丝捆好,放入冷水中浸泡。等糖水煮好后,用大木勺子搅动翻滚一番,便可以动手灌装了。

这时候的工序讲究一个“快”字:将糖水灌进去后,因为模具浸水后周身清凉,滚热的糖水很快凝固。待周边凝固成型了,再将中间还流动的糖水倒出来,就可以取刀对糖塔进行细部的修饰了。

作为独特的民间工艺食品,糖仙的种类已越做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造型之奇与做工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