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薰
今日十八格古街
德化称得上古街的为数不多,较为闻名的有城关三角街、十八格、赤水、程田寺街、三班后房街、上涌杏仁街等。在德化西北边陲与大田接壤的春美乡上春村山坳里,一条两百来米长的古街跨越了三个世纪,横卧在海拔八百米的崇山峻岭之中,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交通要塞十八格古街。早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这里就被辟为永春、德化通往大田、永安的官道。街上驿站、商铺、客栈、药店……栉比鳞次,为辐射方圆百里的山间集市地,盛极一时。
十八格位于戴云山西部支脉的山上,街头街尾连绵七座小山包,形成了堪舆学上所说的“七星坠地”格局。
“十八格”的名称有何来历呢?有人说,十八格因从德化到大田至此正好经过第十八个格(垭口)而得名;又有人说十八格街道呈“十”字形,而街头两入口呈“八”字形而称之;还有人说,苏姓聚族于双翰,东起内春里,西至与大田交界的石半岭、太平桥,此区域内有白砂格、产格、骗人格、刣人格、杉树格、罗坑格、十八格、漏风格、飞龙格、鼎照格、黄舒格、溢头格、二帮格、横虎格、狮仔格和出水格而谓之“十八格”。综合三种说法,因地形而得名比较科学。
十八年前的十八格古街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清雍正年间,十八格古街成为闽中、闽西进福州城的要道,以及永春直隶州通往大田的必经之路。相传,清后期,德化、大田两地商人因商事纠纷,引发命案,此事越闹越大,官府奏请朝廷,皇帝下旨废除了十八格商市,古街首次衰落。民国初期,原清代设立的“双翰市”移至十八格,商人又重新云集古街,十八格得以再次繁华。民国后期,国民党军队时常在此抓壮丁,许多商人、住店过客被抓当兵,使得古街再度衰落。1948年国民党败退,这条沉寂多年的古街又重新焕发生机。解放后,十八格更是持续繁荣,辉煌了近半个世纪。
二十世纪50年代,德化新建国营瓷厂,需大量木柴烧制陶瓷,由于十八格有着丰富的松木资源,政府在此设立监狱关押几百号犯人,监督他们上山伐木,这也使得十八格周边的松木林被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八格逢“1”设墟,十日一墟。墟日人山人海,本地盛产的笋干、茶油、金针菜等物产,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会同外地商人运来的生活用品、生产器具等在此贸易,商来商往,热闹非凡,就连街上的小诊所都得排队候诊。“文革”期间,每逢墟日,所谓“地、富、反、坏、右”会被押到街上戴高帽游街示众。上个世纪80年代,墟日迁至乡政府所在地上春洋,十八格失去了集市的支撑,加上居民响应“小县大城关”的发展战略,进城求学、打工、定居,老街的热闹与喧嚣渐渐远去,逐渐沦为老人的留守家园。
在十八格,不能不说黄花菜。古街位于海拔八百米的山上,四周山梁切割很深,特定的地形地貌使得水源奇缺,鼎盛时期,两三百居民的生活用水只能来源于距街头街尾千米之外的松柏树林、外格和后垅仔三处山泉水,一旦进入枯水期、枯水年,几乎一整夜都有人到山泉眼等水、取水。农耕方面,人均不足亩地,且主要是旱地和山垅田,大多只能种地瓜等旱地农作物。很早的时候,聪明的十八格人就引进了开在盛夏的黄花菜。漫山遍野开放的“黄花”,不仅成为山间一景,更是被摆上墟日货架,充实村民钱袋子。因为这一缘故,“德化黄花菜”成为我县为数不多的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十八格黄花菜”为其著名商标。
古街上不少老房子倒塌。所幸,如今古街的保护已提上议事日程。街道铺上了旧石条,街面不再泥泞。老居民们虽常年居住在外,但已动议复建毁于“文革”的街头“七星宫”。相信,十八格古街这一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定能焕发生机,让原住民记住乡愁,聊发怀旧幽思,更吸引游客到此一游,感知岁月悠悠,体味老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