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街上,来往疏通了,你可以闻到带麻点的兰花香的蘑菇摆在街边篮子里……”黄永玉先生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写道,那“带麻点的兰花香的蘑菇”,正是家乡德化驰名在外的山珍——松果鹅膏菌,又称松果伞,本地人称之为“麻丝菇”。这种菇具有地域性,就德化来说,东半片的雷峰、南埕、水口长得特别多,西半片的杨梅、葛坑、岭脚等地亦有生长。
麻丝菇,季节性较强,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是采摘的好时节。麻丝菇多数生长在大山深处松木林中,菌柄较长,盖顶边缘有棱纹,灰白色至浅灰色,中部深灰色,撑开成伞状,表面有泥灰疣状至颗粒状菌幕残余,类似草灰结成的锥状物。由于时节短、质地好、营养高、价位贵,被称为“菌菇王”,目前尚无人工栽培方法,是纯天然的野生食用菌,深受人们青睐。
采摘“麻丝菇”并非易事。出菇时节,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采菇人就带上手电筒或矿灯出发,或独自行动,或与家人一起。而且找“麻丝菇”有很多技巧,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只有在特定的大山深处、特定的松木林中才会出现。那是采菇人独家的秘密,也是采菇的关键——有几个“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GPS定位”,不轻易告知外人。黑灰色的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要瞪大眼睛才能在草丛和枯叶间搜寻到它的身影。
日本作家水上勉曾写道:“我一直想,落叶松树滴落露水,催生出如此神妙的菌类,这完全显示出树木的神秘性。”松针厚积的地方,麻丝菇的长势最好——那么密集,那么苍劲有力。无数的麻丝菇合力举起成片松针,像许多小千斤顶撑起毛毯子,又像顽皮的孩童托着斗笠玩耍,令人叹为观止。有时,一块簸箕大的地方,就能拾满一大篮子。松针稀薄的地方,麻丝菇则稀疏些,含羞的——破帽遮颜过闹市——菇面是垂挂着草帽似的松针或枯叶。不过,这样更能看清它们的独特风姿——素面朝天,雄赳赳,气昂昂,阳刚十足,无论色泽还是形状,都足以使人怕羞,不敢正视。
麻丝菇最能挑动舌尖味蕾,它独特的香味令人入口难忘。如果说水果当中榴莲是皇后的话,那么菇类中当属这种麻丝菇了。一些喜爱它的人,为了自己的念想,在夏天里大宗采购,尝试各种长期贮存的方法,让自家餐桌上时常有麻丝菇馥郁的香味飘荡。
麻丝菇可是野生菌里的珍品。吃法有多种,首推茶油干煸。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的最好植物油脂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长期食用,有防癌抗癌等特殊养生功效。茶油干煸麻丝菇味道美,营养更丰富,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首先把麻丝菇外部和土壤接触部分清洗干净,再把麻丝菇或折拆成段或切片或用手撕成柳条状,用盐腌制入味,然而取出放入热油锅干煸。这种做法最能把“麻丝菇”的香味发挥到极致,那种神奇的草本芬芳,大老远就令人垂涎欲滴……每年盛产麻丝菇时节,一大批外地食客慕名而来,就为一品此道山珍佳肴。
尝过麻丝菇味道的人,永远忘不了那种来自深山草木芬芳。“麻丝菇”通常做法是干煸,也有人喜欢把鲜“麻丝菇”用来煮米粉汤。其实,若作为鼎边糊的佐料,风味也颇为独特。不论何种吃法,它的美味仅用“清甜”两字描述,肯定是苍白的。然而,如何更为具体详细的表述,又教人词穷。“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老夫子说的就咱这样的人。管他呢,你我一介凡夫,大快朵颐就是,美食比文字来得更为实惠可靠。
夏天到了,一场急雨过后,太阳花就明晃晃的——“下菇雨”了。麻丝菇就要从松林间冒出头来了。我心底好像也长了蘑菇一样,心痒痒的,不,应该是嘴里长蘑菇了——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