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午间,惊悉陈世哲先生于当天上午溘然辞世,如晴天霹雳。前不久我们还私聊过,他告诉我,很想近日重游老地方,德化是他的第二故乡,有好多朋友,独具特色的风物。音容宛在,阴阳两隔。
世哲跟德化的结缘,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高中毕业后,顺应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潮流,于1969年元月,随着泉州知青大队伍到葛坑插队。
1971年,世哲被调进德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县文宣队”),是首席手提琴和男高音独唱演员。1978年,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的摄影生涯从此开始。他曾告诉我,老馆长徐顾瞻对他很关照,1980年,安排他去省里参加摄影培训班学习。前些年徐老80寿庆,世哲专程到德化出席徐老寿宴,并赠送对联祝寿。我当场给他们拍照合影留念。
在那求知若渴的年代,我经常跑文化馆,开始接触世哲。我是德化知青,被县知青办借用,共同的命运找到共同语言。印象里,世哲与人相处,感情真挚,性格随和,语速轻缓,风趣幽默,与之交谈如沐春风。
当年德化交通落后,泥沙路,班车班次少,很多乡村还没通车。世哲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搭拖拉机下去采风,用独特眼光和异位思考,拍摄记录当时德化城乡自然风光和民风人情。他的作品有深度有故事,富有想象力,善于挖掘发现普通人忽视的题材,为德化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前些年,德化县委宣传部为此在瓷都广场举办陈世哲《瓷都之恋1980——2000年》摄影作品展。一位村民专注观展,交谈中,得知他正是世哲当年在葛坑插队的老房东。我把这事告诉世哲,勾起他深情的回忆。后来,世哲还主编和主摄影的《德化风光》和《瓷都之恋》等画册,宣传瓷都德化。
世哲是跨界文化学者,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时在德化县文化馆的泉州作家陈志泽创办《德化文艺》文学刊物。志泽回泉州后,世哲接任主编。他在编稿中,发现和培养不少乡土文学新人。
世哲对第二故乡德化情有独钟。德化是他扬帆起航的起点,也是他成家立业的地方。小城一间租借来的老厝民房是他结婚的洞房。他给在德化出生的儿子起名怀周,据他介绍,寓意怀念周恩来总理,景仰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我参观过世哲在泉州工作室,他摄制的大幅摄影作品,有不少九仙山、石牛山和南埕石龙溪的风光照。他说,德化是他的创作基地。世哲自己最得意的摄影作品之一:一处德化乡村昔日知青点,主体是一座沧桑即将倒塌的老厝。他还特地印在自己名片上。前些年,泉州知青在瓷都广场举办纪念知青上山下乡汇报演出,世哲上台独唱他原创闽南语歌曲《我是作田兄》。年前,原泉州插队德化杨梅西墘的老知青傅墉堃召集部分泉州知青代表,还有德化杨梅乡同志在泉州聚会,我也有幸与会。世哲为德化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泉州知青酝酿筹划在德化举办《泉州德化知青点》图片展览,世哲是筹备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紧接着出版纪念泉州知青上山德化45周年画册《我是知青》,世哲依旧挑大梁。为了编辑《我是知青》世哲多次自驾车,约我做伴同行。也许他挑我做伴,知道我是德化知青,在县知青办待过,经历和情结相似。我随同他去过葛坑、水口、南埕、雷峰、龙门滩、赤水、葛坑、杨梅多个乡村。每到一个地方,他不顾旅途劳顿,腰椎间盘不好,立马投入拍摄采风。他融入当地人群,以老朋友的姿态出现,跟老农村妇话年景聊家常,很投机忘情。有时在村民家里吃家常便饭,像一家人似的,似曾相识。在陪同走访知青点期间,我随机拍了一些他的工作照,及他和赤脚老农的合影留念的相片,传给他。他回复表示很珍惜,选载《我是知青》画册上。
《我是知青》问世后,他即委托吴金填捎带给我留存,用心如此。音容宛在,人已远行。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