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4年10月1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的眼睛

新闻作者:苏国航  发布时间:2024-10-14  查看次数:50次  

半眯双眼,细致端详,捏一把磨钝的刻刀,力求精细地雕刻,仿佛一只不急不慢地敲响的钟……迎来祖国母亲75周岁华诞,已有90多岁高龄的邱双炯大师在专心致志地创作。

大师内心如瓷一般晶莹,眼眸仿佛白瓷,满是皎洁无瑕。窗外春意正浓,县文化馆仿佛一座世外桃源,闻得缓缓刻刀声,寻觅瓷香小组凝神欣赏。邱双炯大师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大奖,部分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我想起一句名言:“回眸之间都是历史,俯仰之间都有文物。”邱双炯这些作品,有描摹瑰丽色彩的神话人物故事,有“闭花羞月之容”的宫廷仙女,有道佛两教火花相碰撞,呈现出宗教的浪漫与庄严……

随后,小组成员探访邱双炯工作室,邱大师睿智的双目似手上灵活的刻刀,随笔画划过,留住了隽永的艺术之光。大师放下刻刀,仿佛得胜而归的战士,一手伸前重重放下。畅谈时,邱双炯没有含蓄,把瓷艺创作之路上各种心得告诉大家。

欣赏邱双炯大师作品《快乐弥勒》,我心想:一生为瓷奉献的他,拥有一双“瓷的眼睛”。

邱双炯贫苦出身,古人云“风吹雨淋又掀头”,五岁丧父之痛贮藏在邱双炯的心间。对饱受艰苦的他来说,相依为命的母亲是他精神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母亲常年维持家计,后来卧病在床,也坚持供年幼的邱双炯上学读书……

追忆这段往事时,邱双炯大师与组员谈得很远。他说,在艰苦得“烧眉头”的奔波学习中,他努力把握人生舵盘,曾拜访许氏瓷雕大师学习瓷艺,后来转到“蕴玉瓷庄”拜著名雕刻家苏勤明为师,从此登堂入室,在瓷艺之路上愈行愈远。

邱双炯说,脚下这片土地是启程的地方,哪怕是生不逢时的打击,也历练了他“坚忍不拔之志”。他循序渐进地掌握白瓷技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过去的历练将是撬起后路的支点。

大师的双目炯炯有神,仿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说:“这是我人生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经历,恩师教授,让我终身受益,懂得怎样去追求艺术的真谛,如何‘一刀又一刀’地在泥塑上加以‘实践再实践,提高再提高’。”

可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学艺期间,瓷庄生意走下坡路。抗日战争的打响,迫使邱双炯在万般不舍之下与师告别,独自步入社会大门,后来在水利局、县政府工作多年,直到退休后,邱双炯重拾对瓷的热爱。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丰厚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开阔了邱双炯的眼界,一扇全新的雕塑艺术大门在他眼前敞开。

“老祖宗做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老祖宗没做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做出来?”邱双炯如是发问,使我对“精益求精”背后的辛勤付出更加理解。邱双炯大师坚决不认可他的技艺已达巅峰。他解释说:“如果已经认为最好,事物就进入停止状态,人也是这样,如果回到唐朝,你愿意吗?我把超越精神叫做‘生命的顽强’,你看长在岩石上的种子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要顶出去,如果不用力顶出去,就完蛋了!世界就是这样,生命不止,奋斗不止!”这段激情澎湃的话语,令我内心深受感动。原来,用“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般追求不歇的眼光看待事物,才有突破与超越的可能。

如今,瓷都德化的可爱宜居,背后是一群人的艰辛付出与默默奉献。上个世纪90年代,德化瓷业大兴,全县烟囱林立,窑烟滚滚,一片片森林倒下……“我们要留给后代一片蓝天!”邱双炯大师倡导“以电代柴”,鼓励推动以电烧制瓷器的新技术。

他以身作则,用电烧制而成的第一件“薄胎瓷塑”作品——《贵妃醉酒》栩栩如生,尤其细节之处窈窕动人。初次鉴赏,内心不由惊叹,居然从丝带到头发丝都是瓷的雕刻,堪称新东方艺术的瑰宝!邱双炯大师视一项项荣誉为一次次新起点,潜心“妆束”石岩观音海涛与沉静之美的绝唱,仿佛演奏于心间。

邱双炯曾说:“我们说因材施艺,比如说德化白瓷的特点是圣洁,无黑点,无气泡……菩萨的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服装有没有丝带,丝带是下垂的,还是飘着的,这里面有非常多讲究,出不得半点差错。”邱大师在潜心创作时,倘若遇到不解之处,便会立马从书籍里寻找答案,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差错。细节往往寄托真情实意,亦是一件惟妙惟肖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邱双炯大师的专注与严谨,是一缕瓷香背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败在于细节,怎么能不予重视?

“我就是捏泥巴的!”邱双炯说这句话时肯定的语气与坚定的神情,使我记忆犹新。真可谓,细节妙处藏瓷韵。

邱双炯的谦虚似水中暖流,不露于外,是一种浅浅的吐露,但用心品味,总能感受到其温暖。其作品《快乐弥勒》描绘生动,内心大为震撼。皓眉如雪,双耳似月,憨态可掬的笑容,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我做的弥勒佛,带着一个小袋子,表现的是知足常乐,刻画的是我的心态。”他说,“如果我把自己说得很低,别人也不同意。所以,其实我就是一个捏泥巴的,玩了一辈子的泥巴。”

常言道:“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老年万事休。”邱双炯戴着“年逾九十”这枚沉甸甸的勋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创作,坚定地走在“捏泥巴”的路上。

“悟性,就是某种思维方法会左右你,某种事件会触发你的感悟,然后一直朝这个方向去发展。”邱大师说道。白瓷飘香曼妙翩姿,背后是大师数以百计的辛勤尝试,坚守及传承与创新,是汗水铸就了辉煌。我想起了“北钱南蔡”——南方文学泰斗蔡尚思先生,以身为例,“活到老,学到老”。在我心中,邱双炯大师是向瓷而行的标杆,是瓷艺长河里的一朵巨浪。

《贵妃醉酒》映入眼帘时,见贵妃面色绯红,似“应是绿肥红瘦”醒前醉意,清新优雅,富有生活情趣。落笔无怨,落手无悔,哪怕简朴衣着使邱双炯亦如常人,“不怨天,不尤人”,他的慈眉善目与平易近人,定格了他最真实的模样,使他被铭记与敬仰。

古道瓷艺与新兴技法相碰撞,迸发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蹚过河水,裤腿已经湿透,却已抵达远方。

1728869742341186.jpg

明代瓷雕《加冠进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