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21日,第十四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在我县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产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议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聚焦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创新,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绘产业蓝图
启动战略合作
开幕式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总干事约翰·巴克(John Barker)通过视频致辞,高度肯定中国在全球葡萄酒产业中的角色。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火兴三、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文学慧等嘉宾,分别从行业政策、产区实践等角度阐述了对产业升级的期待。
围绕大会主题,3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期间做了主旨报告。参会嘉宾就中国葡萄酒产业现状、发展预测与战略展望,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与葡萄酒酵母育种研究,德化白瓷与葡萄酒融合共生研究,贺兰山东麓产区区划研究,中国南方原生葡萄加工关键技术,四川高山葡萄酒产区打造与市场营销实践,智慧型葡萄园管理,葡萄种植智能感知与数字服务示范应用,葡萄与葡萄酒品质分析,酿酒葡萄产业智能装备应用,金融助推中国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等议题作了热烈交流,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将会对中国葡萄酒产生的积极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自2024年11月正式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后,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新的机遇期。他呼吁各产区立足本土特色,推动资源共享与技术革命双轮驱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产业体系。“中国葡萄酒不仅要成为国际标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李华说道。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2025年德化县“春秋杯”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科技示范基地揭牌,以及教育发展基金捐赠单位授牌仪式相继举行,标志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入新阶段。
“德化白+中国红”
东南小产区的“破圈”
德化白瓷名扬天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一。但很少人知道,德化也出产葡萄酒。此次研讨会选址“中国陶瓷之都”德化县,凸显了东南特色葡萄酒产区的崛起。
德化地处戴云山脉腹地,气候温润、生态优越,孕育了以刺葡萄为核心的酿酒葡萄品种体系。作为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德化刺葡萄兼具抗病性强与风味独特的特点,其酿造的“刺明珠”系列产品填补了福建省葡萄酒精深加工的空白。
位于汤头乡福山村的春秋酒庄,是一家集种植、酿造、文旅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酒庄。酒庄流转土地5820亩,建成2000余亩富硒酿酒葡萄基地,年产能达300万瓶葡萄酒及50万瓶白兰地,填补了福建省葡萄精深加工及葡萄酒酿造领域的空白,开创了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大会期间,嘉宾们参观了春秋酒庄的葡萄园和酿酒车间,品鉴了刺葡萄酿造的干红、甜红等产品,对春秋酒庄的葡萄酒风味口感给出了积极评价。
德化葡萄酒的出现打破了“南方酿不出好葡萄酒”的刻板印象。为了扶持这个新兴产业,依托德化千年陶瓷文化,我县实施“瓷酒融合”战略,将白瓷的雅致美学与葡萄酒的醇厚风味深度融合。
在本次会议上,我县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了“瓷酒融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科研力量、人才优势、平台资源,推动技术革新与品牌升级,实现德化葡萄酒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我县也将用陶瓷文化为宁夏产区带来新动能,共同打造“中国白+世界红”的瓷酒融合文化IP,深度推动瓷酒融合产业发展,带动陶瓷产业和葡萄酒产业协同发展。
未来,我县将借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推动刺葡萄品种改良、酿造工艺升级与品牌价值提升。通过与宁夏产区的深度合作,我县计划构建从种植标准到文化输出的全链条体系,为东南小产区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