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今起,本报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栏,以原创报道聚焦德化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县抗日期间的重要事件以及德化籍华侨支援抗日的重大贡献等。敬请关注。
◎ 颜志强 王金镭
徐志荣,原名徐志灿,1920年12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曾化名庄清、徐粟等,祖籍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从南洋募捐到百战沙场,从异国游击到归国建设,徐志荣用一生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华侨精神。
近日,记者采访徐志荣次子徐明福,他翻开父亲的日记本,讲述了那段抗日的烽火岁月。
募捐支援抗日救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来西亚各界爱国侨胞奋起支援祖国抗战。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徐志荣随林光挺积极参与抗战募捐筹赈活动,逐步认识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不当亡国奴”“抗日救国保家乡”等等这些标语口号的深刻意义。
1939年上半年,徐志荣在彭亨明光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并参加“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带领学生参加义卖、抵制日货、募捐赈济等活动,宣传抗日救亡,支援祖国的抗战。在实践中,徐志荣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
同年下半年,徐志荣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并秘密参与发动爱国华侨募捐钱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和琼崖纵队,并将募捐来的款项寄往香港,交给共产党用于支援祖国抗日。
徐志荣手写稿
指南针
百战淬炼“七独”威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徐志荣在彭亨州关丹市附近丁加奴州雅姆胶园任华侨公学小学校长,党内任马共东彭地委委员。他发动当地爱国华工20多人,带领他们分头在关丹附近收集英军败退时在战场上丢弃的枪械、弹药;同时,搜寻、挖掘英军败退时埋藏的零星武器。1942年3月,徐志荣组织成立3个抗日游击小组,首攻丁加奴州的雅姆伪警察局,缴获伪警全部武器(步枪20多支);随后在雅姆山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上半年成立“东彭关丹抗日游击队司令部”,下辖4个中队和1个独立分队,共有指战员600余人。为摆脱了敌人的封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游击区军民在雅姆山区创办华侨集体农场4个。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队伍不断壮大,经马中央军委批准,该游击队于1944年9月1日被编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七独立大队(简称“七独”),徐志荣任政委。
1942年至1945年8月,在日本占领马来西亚期间,“七独”对敌作战(包括大小战斗)近百次,缴获各种枪械900余支,子弹数万发,歼敌近千人。1943年,日军动用千余兵力,分兵七路,配备炮艇运兵,飞机轰炸,发动一次大规模包围“七独”根据地雅姆山区的战斗。在反围剿中,徐志荣用游击战、地雷战,歼敌五百余人,击毙日军官田岛大佐,缴获一批武器,保住了游击根据地,粉碎了日军扬言用一个月时间消灭抗日军的计划。1944年间,日军企图运走搜刮来的物资,“七独”在林明至班振之间伏击一辆日军用火车,缴获甚多。
1945年,徐志荣任“七独”司令部正队长,日本投降后,他率部解放了关丹市、东彭和丁加奴州。年底,英国盟军总司令蒙多巴登上将在新加坡举行授勋典礼,徐志荣作为抗日有功的华侨军官参加授勋。
烽火伉俪英勇抗日
徐志荣和许娟是一对战友夫妻。许娟原名许兰香,曾化名素英,1925年在马来西亚出生;1942年5月在过马仕参加游击队,后编为马来西亚人民抗日第七独立队,担任“七独”护士组长;1943年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他们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相识、相知并相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新马华侨为主体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3年又8个月里,约进行340多次大小战斗,毙伤敌人5500余人,牵制了日军在新马的7万至8万的兵力,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回忆父母亲在马来西亚的抗日壮举,徐明福不由热血翻涌,激动地说,“父亲常教导我们,华侨的根在中国,要永远记住这份赤诚。我要把父母亲的故事讲下去,以此作为家风的重要内容,教育年轻一辈。”
1948年8月,徐志荣被追捕,与妻子先后辗转回到家乡,徐志荣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发挥抗战精神投入家乡的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1949年2月,参加中共安永德临工委领导的革命斗争;同年5月,参加永春游击队,曾任中共永德大县工委委员;6月17日,德化县城第一次解放,徐志荣受命为中共德化县工委书记,兼任德化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和德化人民游击大队政委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志荣任永春县归侨民主联合会首任主席。
(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徐志荣手稿、《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