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年度河湖长制考评中,我县已连续5年获评泉州市优秀等次,2023年、2024年连续2年获评全省河长制湖长制正向激励奖励县。
治水有力:
生态修复 清波重现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正是我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见证。我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系统推进的治水举措,以实际行动擦亮“水韵瓷都”生态底色。
工程系统治理。水口镇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坵坂河道治理、闽江大樟溪涌口段水生态修复等项目,系统性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与其他乡镇协同谋划的闽江流域泉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5424万元支持,为泉州市历年来此类项目投向领域获补助资金数额最大的项目。
在水口镇闽江大樟溪涌口段水生态修复工程现场,可以看到从上游流下的水清澈见底,挖掘机在河道内工作,工人正配合着进行河道护岸压顶。“该河段正在建设石牛溪及其支流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全长8.86公里,新建生态护岸10.17公里、生态步道7.18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挡墙护岸6.12公里,完成进度已过半,10月工程将全部完工。”水口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林建斌介绍。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县加速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闽江防洪提升工程德化段一期、城关宝美溪片区高水高排及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8.47亿元。其中,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力争今年12月底前全面投用,进一步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推动全域水环境向好发展。
严控污染源头,是实现“清波重现”最经济有效的路径。我县强化工业污染整治,加强工业企业执法监管,2024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检查企业420多家次,立案查处14起;推进船舶污染防治,督促辖区内4艘汽油运输船舶按要求配备船上油污收集桶,防止污染排放;深化农业污染治理,建立智能虫情监测点4个,发布病虫情报8期,指导科学防控,实现减药控害;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同时,落实流域生态治理,2024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39万亩,完成投资2053万元。
兴水惠民:
效益转换 河湖生金
守护绿水青山,更要收获金山银山。我县创新“水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资本。
“特色品牌”助力产业兴旺。作为“德化粮仓”,上涌镇高度重视灌区建设,是全县唯一一个已经创建完成的中型灌区。该镇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渠道修缮与信息化建设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灌溉效率与用水保障率,项目总投资914.31万元,获上级补助613万元。项目建设为全省最大娃娃鱼养殖基地、高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早熟梨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助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近日,在位于上涌镇的高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蓝莓正处于养护阶段,工人们忙着修枝剪枝。基地负责人潘华阳介绍,他们的蓝莓去年12月底逐步上市,今年2月中旬开始大批量出售,4月中旬逐步开放采摘,一般5月中旬结束采摘季。“蓝莓根系薄弱,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而基地位于戴云山脚下,水质较好,适合蓝莓种植,并且上涌的昼夜温差可以达到蓝莓种植标准。”他介绍,2024年该基地年产值大约600万元,预计今年年产值能到800万元。
随后,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记者到达上涌早熟梨种植基地。一株株梨树整齐排列,一颗颗包裹着防虫袋的梨挂满枝头。“一般的梨是9月成熟,而我们德化早熟梨6月中旬就可以上市。”基地负责人林思连介绍,该基地共有155亩,年产约65吨,产值约350万元。目前正值采摘季,一星期可销售3万多斤。
而水口镇依托岱仙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导村民种植黄花远志、铁皮石斛等林下中草药达6000多亩,通过直播带货、“五福水口”线上平台等多元渠道,推动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卖得俏”。建成药膳美食特色街区,推出芡实蒸猪肚等180道药膳美食,大力培育“福味水口·药膳养生”美食品牌。同时,打造呇见、湖心岛等精品民宿,串联形成环岱仙湖民宿带。
“山水交融”激活全域旅游。水口镇以石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两大“国字号”景区为引擎,建成蓝花楹游步道、彩虹公路、“河长制+林长制”主题公园等景观,开发岱仙湖红船、云上梨坑、森奢岛露营基地等项目,构建“双核驱动、多元协同”的“1+1+N”全域旅游格局。其中,创新打造的岱仙湖水上灯光秀,“五一”期间首映便吸引超千人次观赏。而上涌镇秉持生态优先原则,以涌溪为轴,通过上涌镇涌溪刘坑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串联镇区水生态科普文化长廊、全民健身公园、亲水慢道、古村绣球花公园等生态节点,打造集防洪、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致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六大建设目标。如今河道水流潺潺,碧波荡漾,白鹭栖息,吸引了周围众多游客前往。
制度筑基:
监管护航 碧水长流
我县河湖长制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显著成效,离不开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与创新实践。
织密监管网络,筑牢责任根基。我县坚持党政双河长制度,严格考核问责,对河流断面水质不稳定的乡镇进行约谈,压实属地责任。县乡河长累计巡河超3000次,协调解决河湖问题300余个,实现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高效联动。创新采用“人技互补”模式,组建7支物业化河道管养队伍,运用巡河APP、无人机、31个高清视频监控、17个水质监测点,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督河道管护。
深化协同联动,破解跨界难题。积极落实“四市六县环戴云山生态保护司法联盟”“一溪两库”等机制,2024年开展跨域联动活动9次,发出检察建议书4份,协调解决涉水问题5个。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全省首个“河湖长制林长制协同共治联络点”,高效完成省平台下发的334个河湖遥感图斑问题复核,整改完成19个问题。
一湾湾碧水映照着千年瓷都的生态蝶变,也流淌出沿岸百姓的幸福源泉。德化河长制的生动实践,不仅守护了闽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更以“人水和谐”的德化样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