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7月28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都易助:让每一份困境都被温柔接住

新闻作者:许华森  发布时间:2025-07-28  查看次数:34次  

在城关一栋斑驳的出租屋里,尿毒症患者罗女士曾无数次望着五楼的楼梯发愁——每半个月,她要独自把256斤的透析药品从医院搬回家。而现在,每个双周三的下午,兰花草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接力完成这段“生命补给”之路。

这温情的一幕,正是我县“瓷都易助”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的生动缩影。从单一物质救助到“物质 + 服务”的综合帮扶,我县用“345”工作法编织起一张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网。

微信图片_20250725090526.jpg

机制为基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相拥


“要是没被找到,我们可能还在硬扛。”罗女士至今记得去年夏天,社工第一次敲开家门的情景。当时她正拖着透析后的疲惫身体从工厂回到家里,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擦身,13岁的儿子小王则在角落里默默写作业。这一幕被纳入社工的走访记录,成为“需求清单”上的鲜活注脚。

这正是我县“3张清单”机制的起点。全县28个服务驿站如同28双“眼睛”,民政干部、社工、志愿者组成的“铁脚板”队伍定期走访,再加上与教育、卫健等8个部门的大数据比对,像罗女士这样的困难家庭不会被遗漏。项目启动以来,1553人次的精准摸排,551 份个性化需求档案的建立,让“被动等待救助”成为过去——如今,救助力量会主动找到需要帮助的人。

找到人,更要帮对事。当小王向社工吐露“想要一辆自行车,让妈妈多休息半小时”的心愿时,这个被小心翼翼说出的“微心愿”,通过“瓷都易助”平台瞬间流转。县教育局第一时间认领,不仅送来 24寸自行车,还配齐了头盔、护膝。“孩子试骑时笑出了声,他爸爸虽然说不出话,眼泪却掉了下来。”罗女士的话语里藏着久违的轻松。

这样的高效对接,源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的资源协同机制。34项整合资源如同34条“绿色通道”,需求在哪里,资源就流向哪里。当罗女士为丈夫申请轮椅时,社工通过平台提交需求,县残联辅具中心当天响应,从调配备货到完成申请,全程只用了3天。即便后来轮椅因王先生离世未能签收,罗女士仍说:“这份心意比轮椅更重。”

闭环的机制让帮扶不止于“一时兴起”。“瓷都易助”建立的转介、服务、监督、评估四项机制,像齿轮一样精准运转。罗女士的药品搬运需求被转介给志愿服务中心后,平台后台实时跟踪服务进度;第三方机构定期回访,确保“周三之约”从未失约;而救助对象的满意度评分,又成为优化服务的标尺。正如县民政局局长徐明晓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份帮助都落到实处,更要让受助者感受到被重视。”


温情为脉

从物质帮扶到心灵点亮


在“瓷都易助”的救助词典里,“帮扶”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当2000多万元年度救助资金、191例助困需求受理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小王的自行车、罗女士的药品接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郑收到的生活物资,这些“小确幸”串联起“5助服务”的温情轨迹。

助困,是筑牢底线的支撑。除了每月按时到账的低保金,罗女士家还收到过致和社工送来的米面油,小王的“微心愿”也在“助困”服务中实现。我县构建的“资金+物资+服务”三重保障,像冬日里的暖炉,让基本生活有了稳稳地依托。而防返贫控新贫“一事一议”大额临时救助,更给遭遇突发困难的家庭吃下“定心丸”。

助康,是守护健康的承诺。罗女士透析期间,社工不仅帮她对接医疗资源,还在丈夫离世后提供哀伤辅导。这种“家庭医生+心理疏导”的双轨服务,已为227人次带去健康守护。县残联投入28.5万元为残疾人家庭做无障碍改造,卫健部门为慢性病患者上门随访,这些服务让“健康”不再是困难群众的奢望。

更动人的是那些超越物质的心灵滋养。小王骑上自行车时的笑容,罗女士提到志愿者时眼里的光,甚至是那辆未被签收的轮椅——它们共同诠释了“救助”的深层意义:不仅要解决当下的困境,更要唤醒生活的勇气。就像南埕镇的孤儿陈同学,在获得助学金后成为暑期支教志愿者,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如今,罗女士的生活仍在继续。透析治疗依旧辛苦,但每个周三的志愿者身影、儿子放学时欢快的骑车声、社工定期的电话问候,让她有了前行的力量。“以前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现在知道背后有一整个社会在托着我们。”罗女士说。

在我县,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瓷都易助”用“345”工作法证明:社会救助从来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用机制的力量搭建桥梁,用真诚的服务温暖心灵。当28个服务驿站连成线,当34项资源聚成光,当无数个“罗女士”的困境被看见、被接住,这座瓷都便有了最动人的光泽——那是民生底线的温度,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