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人头攒动,单日21665位观众涌入,创下近十年纪录。引发这场艺术“磁力风暴”的核心,正是“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与此同时,一场承载德化窑千年火种的“瓷光玉韵——中国德化窑世界遗产文化万里行巡展”,正从广西、甘肃、山东、湖南一路燎原,将向甘肃平凉、安徽阜阳进发。“中国白”以双线并进的磅礴态势,在中华大地书写着传统工艺的当代史诗。
“万象本色”引爆人潮 匠心诉说“白瓷新章”
当电影《神话》中玉漱公主的瓷骨仙姿卓然独立,当时隔十五载《世博和鼎》重归浦江,当陶瓷界首创《极彩·如愿多宝佛》打破世人对德化瓷“单一白”的固有印象……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迅速点燃了魔都的艺术热情。
连德理深情介绍他的《神话》作品:“这件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创作时得不断调整瓷土配比、控制窑温,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艺,有时也要带点‘运气’。”现场可以看到,《神话》在灯光下白中透红,透着独特的温度。他表示,希望上海的朋友们能感受到这份灵动,也希望本次展览促进德化瓷与各地的交流,不断提升德化白瓷的影响力。
据悉,该展览以“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板块构建起德化瓷的立体叙事宇宙,展览汇聚德化陶瓷匠人两百余件力作,勾勒德化瓷精神与美学的高峰。中华艺术宫策展人项苙苹介绍,展览旨在以德化瓷为媒介,呈现中国传统“文质兼备”精神的当代演绎,既溯源历史根基,亦探索未来走向。通过文与质、素与绚、工与艺、人物与器物、写实与抽象、物质性与精神性等多重维度,呈现德化瓷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活泼的生命力。
“这是德化官方大型陶瓷展第一次走进上海,对我们双方来说都很有意义。”县陶瓷发展中心副主任方兹榜表示,该场展览于去年便开始准备,今年1月他们前往上海考察,4月邀请中华艺术宫的馆长到德化参观,更好地促进展览举办。“前期拍摄、中期布展、调试灯光等,他们都尽心尽力,认真用心,我们也尽全力配合,挑选了许多德化陶瓷大师的重磅作品。”方兹榜说道,经过双方不断沟通完善,展览的场地由1500平方米扩大到2240平方米,每周六安排大师到现场分享,以便更好地展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与艺术价值。而在展览外,还有德化陶瓷的销售区,目前该销售区的陶瓷产品已卖脱销。
经过双方的不断努力,这场艺术大展目前取得了不俗反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张晓凌表示,“万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现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铸中华美魂”的精神内核;立足“海上丝绸之路”史实,探讨德化瓷的跨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在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探索当代价值,并深研文创产业背景下德化瓷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除了上海,不久前也有“不止于白——中国德化白瓷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中,德化白瓷在清华园奏响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和鸣乐章。而2024年7月,德化还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德行天下·化育万物——‘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2024年12月31日到今年3月1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一白独秀 瓷韵同源——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
“瓷光玉韵”双城联动 千年窑火“万里燎原”
德化白瓷,揭示了一条文化遗产焕新的清晰路径:一面依托如上海、北京这样的文化高地,以艺术高度和创新表达引爆关注,将传统技艺推至时代审美的前沿;一面以“万里行”的广度打破地域隔阂,让深藏于福建的千年窑火成为全民共享的财富。
“瓷光玉韵——中国德化窑世界遗产文化万里行巡展”今年自1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启程,其足迹已深刻烙印于甘肃高台、山东济宁、湖南醴陵等地。7月23日,巡展抵达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陶瓷之都湖南醴陵。德化的“中国白”跨越山海,驻足醴陵陶瓷博物馆,与醴陵釉下五彩瓷交相辉映,开启“双瓷都”地理联动、共塑陶瓷文化共同体的新篇章。据了解,在醴陵陶瓷博物馆的展览目前日均观众均上万人,展期持续到10月8日,预计观众将超过50万人。
“陶瓷文化推广之路任重道远,我们想做的就是通过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德化陶瓷。”德化窑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徐宏晖介绍,在德化窑文化研究院院长、著名文博专家陈建中的带领下,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目前成功开展了“瓷光玉韵德化窑万里行”活动,目前活动已成功举办12站,行程覆盖广泛,包括国内传统陶瓷产区山东淄博、河北邢台、河北定州、广东佛山顺德、浙江杭州临安等地,还有陆上丝绸之路节点甘肃高台、国际文化交流地马可·波罗故乡克罗地亚等地,并多次就地举办德化窑文化讲座。“我们会根据各地特色来挑选参展作品,更好地做好陶瓷工艺的展示与融合,并促进资源互补与合作。”徐宏晖说。今年,巡展还将走进甘肃平凉、安徽阜阳等国家一级馆,继续拓宽文化辐射版图。
“中国白·德化瓷”巡展的双线共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激活德化窑这一世界遗产的当代生命力。“中国白”所承载的中华美学精神与文化自信,将书写出更加恢弘的当代史诗。